张良和韩信同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但是两人最后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张良被封为留侯,得了善终,但韩信虽被封王,最后却惨死宫中。两人的结局相差甚远,很多人也对韩信遭遇杀害的时候表示很疑惑,张良和韩信两人关系好不好,两人是不是有什么过节?为什么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张良和韩信有过节吗
张良和韩信的关系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好,张良作为一个谋士,他是很欣赏韩信的能力,但同时他也了解韩信的性格,所以张良曾经也劝过韩信,让他收敛一些,学会功成身退。奈何韩信根本就没有听从张良的意见,以至于最后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张良还有韩信,萧何,他们三个人被称为是汉初三杰,其中萧何和韩信还是老乡的关系,而韩信之所以能有后来的发展,也与萧何这个老乡有一定的关系。张良是一个谋士,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张良和韩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而最后韩信被害,张良又为韩信做过什么。
张良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近乎神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张良都非常的有能力,而且他是一个很有危机意识感的人,再看韩信,韩信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被称为是战神,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韩信的性格比较张扬,而张良也曾劝过韩信,要收敛一些,最好是提前功成身退,脱离朝廷。
对于张良的劝阻,韩信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他觉得以自己对刘邦的贡献,还有和刘邦的交情上来看,刘邦是不会对自己下手的,再加上韩信在军队里的威望,所以韩信觉得刘邦不会对付自己,可是他想错了,正是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威望高,这才威胁到了刘邦对于军事的管控,再加上韩信居功自傲,所以自然就让刘邦对韩信反感。
是君王要韩信死,再加上吕后的心思比较歹毒,这个时候张良就算是有心也救不了韩信,因为要杀韩信的是君王,更何况张良曾经提醒过韩信,只不过韩信根本就没有危机意识感,所以才导致了这样悲惨结局。
2、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
张良的个人志愿和自我定位决定了他行事的选择,他没有任何救韩信的理由。
第一阶段:起义前。个人志愿:复仇。
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的相,而韩国在秦始皇统一的战略中首当其冲,第一个被消灭。复仇的火焰在年轻的张良心中燃烧,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散尽家财,在博浪沙赌博似的希望一椎击杀始皇帝的原因。
在这个时候,大约击杀仇人是他最大的心愿。除此之外,天下经已一统,复兴韩国的可能微乎其微,或许他根本没有抱此希望。也或许,他在等待一个机会。
第二阶段:起义之初。个人志愿:复国,成为韩相。
等到陈胜吴广振臂一呼,项羽、刘邦等豪杰应声而起,六国旧地纷纷响应起义,张良也终于看到了复兴韩国的可能。
所以张良向项梁提议:找到韩国的公子成,立他为韩王,这样可以为秦国四面树敌。项梁同意了。张良终于和祖父、父亲一样,成为国相,协助公子成收复韩国故地,可以说完成了毕生最大的心愿。
第三阶段:楚汉相争。个人志愿: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很快,韩王成被项羽杀死。虽然刘邦派张良带出来的小弟韩王信重新夺回韩国,立为新的韩王。但聪明的张良从战争的形势看出,复兴韩国再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天下已经不可能再成为群雄并立的天下了,迟早会被项羽和刘邦中的一方统一。而这对立的双方,一方对他、对韩都有恩,一方则杀死韩王,算是有新仇,显然,他最好的选择是帮助刘邦击败项羽。
所以这时,郦食其劝说刘邦多立六国后人为王,为项羽四面树敌时。同样的计策,以前张良也为项梁出过,这时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这是因为目的和形势完全不同了,过去他是要复兴韩国,现在却要助刘邦一统天下,虽然多立王可以多树敌,但同时也会分了刘邦自己的权势。
唯一的例外是,韩信想要做齐王,张良却劝刘邦同意了,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张良所说:韩信已经据有齐地,握有重兵,凭你现在的实力,韩信如果自称王,你禁止得了吗,不如做这个顺水人情,以免生变。
从这里看出,韩信虽然称臣于刘邦,却其实始终是作为一个隐患,一个对立面而存在的。这也为将来他被诛杀埋下了伏笔。而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却是俱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张良和韩信之间,非但没有特别的交情,反而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立的。
第四阶段:天下一统。个人志愿:卸任保身。
刘邦即皇帝位,西入长安后。张良就称病,借口修道,几乎诸事不理。这时他已经五十岁左右,而毕生的志愿几乎都已实现。聪明的他选择卸任保身,如他自己所言:愿弃人间事!除了给吕后出了一计保全太子以外,他从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
这么聪明的他,也自然知道天子要剿灭异姓王来巩固刘氏子孙的地位是大势所趋,又怎会为了一个没有特殊交情的韩信,把自己置身漩涡呢。
3、韩信真的死得冤吗
公元前203年,韩信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了魏、赵、燕、齐等国故地。志得意满的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希望刘邦能让他做代理齐王。当时的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看到韩信的这封信后,气不打一处来:“我困在荥阳这个鸟地方,日夜盼望着你能来帮我,你倒好,居然想自立为王!”
旁边的张良和陈平急得直踩刘邦的脚,对他耳语道:“现在汉军不利,你能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他称王,稳住他,不然恐怕会激起变乱。”刘邦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醒悟过来,马上改口:“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就应该做正式的王,何必做假王呢?”于是派张良带着印信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
我们不妨揣摩下刘邦的内心:想当初,我是那么信任你,从一个小兵直接提拔为大将军,然后将自己的士兵分派给你,建功立业后居然要自立?这样的人太特么靠不住了!不杀你,是因为暂时还杀不了你。这好比现在的一家公司,老板提拔了一名员工为部门经理,并提供资源让他去开展业务。结果,业绩是出来了,但人家大言不惭的表示要自立分号,老板岂有不生气的?
接下来的一件事更让刘邦恼火。公元前202年,刘邦趁项羽不备,约定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合兵进攻楚国。谁料,到了固陵后,刘邦发现只有自己的直属军队到了,韩信和彭越居然按兵不动,因此导致大败。人心真他妈叵测啊!刘邦差点气得吐血,但摊上这么两位大爷,他能怎么办呢?又是张良出谋划策,给韩信和彭越预先划定了封地,两位大爷这才出兵协同作战。
一般来说,都是等战争结束之后,才给功臣划分封地。现在倒好,仗还没开打,韩信就公开的拥兵自重,不给封地就不干活儿,简直是逼着刘邦杀他。那么,此时的韩信有没有单干的想法呢?还真没有。在此之前,他手下的谋士蒯越就曾劝说他据齐地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却又不忍心背叛刘邦。
所以说,韩信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始终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果你想成就霸业,那就早做准备,暗中积攒力量;如果你甘于人下,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老是挑战刘邦的底线。现在可好,韩信一方面幻想刘邦不会亏待自己,另一方面又自恃才华,要挟刘邦给自己加官晋爵。玩这种高难度的走钢丝,基本上都会摔得粉身碎骨。
其实,刘邦并不想杀他,只要能拔去他的虎牙即可。当韩信第一次被谋反时,刘邦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如果韩信能从此低调点,长保富贵并非不可能。然而,韩信又开始短路了,居然跟陈豨这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搞在一起。可惜,论打仗韩信是把好手,但说到搞宫廷政变他简直就是小白,妄图发动囚徒为自己卖命,保密功夫又没做到家,结果被吕后先下手为强,夷灭三族。有条件自立的时候,他选择臣服;没资本谋反的时候,他选择背叛。韩信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死路,说他咎由自取不为过吧。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