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康熙,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他作为皇帝,对儿子的关注那是应该的,毕竟每个皇帝对于自己儿子如果不关注的话可能就会出现问题了。但是康熙对于自己儿子的关爱真的是有点让人不敢苟同,完全可以说是畸形了!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胤是康熙最宠爱的孩子,也有大清唯一太子的殊荣,但他的结局并不好,他的太子身份反而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成为了“九子夺嫡”中的牺牲品。他被两废两立,在第二次被立的时候,胤礽的精神直接就不正常了,直到他死的时候,他依旧感谢的是四弟雍正皇帝,还叮嘱家人要听他的话,唯有父亲康熙他始终没有提过。
康熙皇帝玄烨对胤礽难道不好吗?不,是康熙对二儿子太好了,好到超过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系,好到康熙拼命的想要胤礽的回报,好到康熙将自己给感动了。
康熙与二儿子的关系是畸形的,他对儿子的好是“有偿”的,当胤礽没有做到康熙心里的样子时,康熙就失去了他对儿子的所有的爱。其实康熙哪里爱的是自己儿子,而是他的付出。
在父亲的期望中长大的太子胤礽,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废物,相反,他文韬武略,精于政治。胤礽多次代替康熙进行祭祀,也曾数次监国,他每件事情都做的很好,也帮助康熙减轻了很多的政务。
在康熙出行时,胤礽留在宫中帮助他处理政务,康熙在放心的同时,也十分的想念这个他从小带到大的儿子。每次康熙外出没有带上太子时,他都会写信去表达自己的思念,但是太子很少会回信。康熙为此特意写信表达不满,“此间尔请安文书隔绝,朕内心不安”。
康熙对儿子的付出真的太多了,但当一个人默默付出太多的时候,他会想要索取相同甚至翻倍的情感回报。康熙也想要他的儿子能够回应他,能够给予这个老父亲更多的关心。
胤礽生病的时候,康熙会坐立不安,会焦急的吃不下饭;康熙也希望太子能够在他生病的时候,也会焦急,也会不安。
康熙二十九年,皇帝在西征的过程中染病,胤礽和三皇子前去行宫探病。看着眼前这个依旧十分淡定的胤礽,康熙怒了,他想要的是儿子的关心,想要看他的焦急,而不是看他气定神闲的指挥慌乱的宫人。
康熙的爱是要索取回报的,他想要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报酬,而是感情上的回应。他想要的是太子在乎这个父亲,比父亲在乎儿子时做的还要多,一旦不能满足,康熙只会怨恨,至于“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这只是一个借口,要是真的在乎,他早就不准太子在朝服上使用皇帝的规格了,又何必等到现在才发作。
子女早就习惯了父母的爱,只当做是寻常。太子对康熙的关爱也早就习惯了,因此也不会天天将感恩挂在嘴边,但是付出的康熙不允许,在他每次都将对太子的默默付出闹得天下皆知时,就连索额图都知道要将太子的事放在第一位时,康熙想要的就是太子在情感上的回应,可是没有做的那么好。
俗称清圣祖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为明清之帝王时多只有一个年号,因为往往以年号代称帝王。
清圣祖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称谓来自其年号。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继位时只有八岁,是顺治的第三子。顺治接受汤若望的意见因其出过天花具有终身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在康熙八年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换得了近一百五十年的边界和平。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蒙古朝圣基地,是为清朝“夏都”。
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永不加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并最终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并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康熙帝重视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优遇。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霜)、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
康熙也有保守的一面。他在统一台湾后开放了海禁,但是由于担心米谷出境而明令禁止南洋贸易。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此外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还发生过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事件。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立孝诚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最终在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传位于皇四子胤禛。传位给胤禛的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无论如何,此一传位争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奇案之一。
康熙晚年很不幸,九子夺嫡,让他心力交瘁.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