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猪肉是专门用来祭祀专供的,所以味道和平常我们吃的新鲜猪肉有所不同。大臣们不要也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太难吃了。其实这种哪来祭祀的食品都会经过特殊的加工,就像有些人不喜欢吃腊肉咸鱼一样,个人爱好的口味不同。到了清朝,大家能吃到的食物已经非常多样化了,所以也不必担心哪一天失去曾经最爱的口味。可能这种问题放到现代会更加突出,那这种用来祭祀的猪肉到底是个什么做法呢?
这叫“胙(zuò)肉”,祭祀所用的供肉,乾隆这种做法就像是“发年终奖”,必须是“优秀员工”才能受到赏赐。既然如此,为何大臣们还不想要呢?
其实这个胙肉在我们现如今很多地方都还存在,同样也是用来祭祖用的,但是现在人祭祖完之后会重新烹饪一下再食用。因此在乾隆赏赐大臣吃肉的时候,大臣也是非常难以下咽的,不想要都是正常的表现,但是绝对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是对先祖对赏赐者的不尊重。
要知道雍正是故意考验乾隆的,因为当时已经决定立乾隆为太子了,所以在场的大臣也都心知肚明,乾隆说实话在孝顺这方面其实是值得借鉴的,继位之后,时常感恩于祖父和父亲,尤其是雍正的白水煮肉一事,更是对乾隆的良苦用心,以至于乾隆将这事当作是非常好、非常有褒奖意义的一件事,这样做既可以表达自己祭祖的诚心,又可以让大家不忘初心。
乾隆祭祀时的猪肉是白水煮的半生不熟的猪肉,而且里面不放任何调料!大臣们一旦被赏赐了猪肉,就必须一次吃完!吃不下那就是欺君之罪,是要灭九族的!有时候皇帝赏赐你二斤清水猪肉而且是大肥肉,你一次吃完二斤不放调料,你吃吃试试,吃完让你三天都排不了大便!所以说乾隆爷赏赐猪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有些小官还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呢!只有大官才能遭这份罪!
吃胙肉的传统在中国流传已久,早在宋朝时候,拜祀先人,宗族就会统一购买猪肉煮熟,先敬祖先再分而食之,古称"分胙"。
到了清朝,吃胙肉成为了满洲皇族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在大小节日、祭祀之后,皇帝都会分胙肉给臣子吃,不过能品尝胙肉的,都是高级官员,普通小吏是想都不敢想的。虽然是很荣耀的事情,但胙肉制作粗糙简略,多肥少瘦,直接用白水煮熟,很多时候太监们为了赶工还煮的半生不熟,不加任何调味料,就切成块分给大臣们。
平素锦衣玉食的王公贵族,看到这肥乎乎的大肉块,不仅舌头打结、腿肚子都跟着转筋。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有胆大的太监在发肉的时候把浸泡过盐的油皮纸,以不菲的价格偷偷卖给参与祭祀的大臣,好让大臣们沾点儿盐味能把肉吃下去,以此谋取暴利(像魏璎珞那样直接往肉上撒盐的做法是不可能存在的)。
胙肉虽然味道不美,但是大臣们还是希望自己有机会吃到,因为这是自己身份地位崇高的象征。电视连续剧《上书房》(第33集)更是演到:雍正皇帝在秋节上,赐三阿哥、五阿哥、六阿哥砚台等物,却最后独赐四阿哥一块肉,此即胙肉之赐,意喻传位于四阿哥。有着这样不同寻常意义的东西,谁不想得到呢?
不过话说回来,王公贵族们还是吃得太好,如果把胙肉给吃不起饭的老百姓或是乞丐,那恐怕就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