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时间:2018-12-18 08:23:48 作者:中原文化研究 来源:本站整理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也是帮助秦国完成统一的大功臣之一。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余年,被他打下的城池70余座,歼灭敌军将近百万人数。白起一生当中最有名的一次战役便是长平之战,对赵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歼灭战,也为当时的秦国重创了一个最有威胁的敌人。白起可以说为秦国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为什么最后白起却被秦昭王给赐死了呢?白起最后死的究竟冤不冤?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白起是一个极度自信又极度自负的军事天才,真正永无败绩的战神。正因为追求职业生涯的完美,白起拒绝向秦昭王妥协,导致了最后自刎的悲剧下场。或许在白起看来,正确比活着更有价值,这就是白起能保持不败纪录的真正原因。

九月天气,秋高气爽。

秦国士兵在著名的长平大战后休养了八个月,再一次出征了,目标仍然是赵国首都邯郸。

这次主持对赵工作的将军是五大夫王陵,因为此时武安君白起病倒了,不能率兵出征。也许是此时的赵国已经迅速从上次战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也许是王陵的确能力不足,总之王陵领导的讨赵战争很不顺利,整个军事行动乏善可陈。为了支持王陵的工作,秦昭王后来又陆续增派了援军,可是王陵不仅没有扭转不利局面,反而屡战屡败,后来竟然在阵前损失了五名校尉。这样的惨败在白起主持秦国军事工作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经过这次军事失利,秦昭王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了白起的价值。

就在王陵的五名校尉阵亡之后不久,秦国的第一名将武安君白起病愈了。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只要这台国宝级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秦昭王就有信心横扫一切障碍。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去看望白起,并向白起转达了秦昭王希望白起再次领命出征、代替王陵进攻邯郸的愿望。白起此时冷静得像块秋风里的石头,他坚决地拒绝了秦昭王的提议: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白起亲自指挥过对赵国的战争,他对赵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切身体会,如果不是赵孝成王中了应侯范雎的离间计,让赵括替代了廉颇,长平大战的胜负其实很难预料。长平大战之后,赵国不仅元气大伤,而且国内士气低落、民心浮动,那正是夺取邯郸的最佳机会。然而苏代忽悠了范雎,范雎又忽悠了秦昭王,秦昭王突然对疲惫的士兵发了善心,征服赵国的战争在邯郸城下戛然而止。现在可怕的赵国在廉颇的领导下恢复了士气和力量,而秦昭王突然又要打邯郸的主意了,这在白起看来很不理智。白起判断秦国进攻邯郸不仅无法取得胜利,而且还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白起的理由主要有四个。

首先邯郸并不是一座平常的城市,而是赵国的首都,赵国在这里不仅部署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的军力,而且邯郸作为赵国的象征,上至君主下至士兵百姓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首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赵国上下必然会万众一心拼死保卫。

其次是经过长平之战,其他五国,特别是与秦国接壤的几个国家对秦国的征服战争有了清醒的认识。如果赵国灭亡,其他国家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沦为秦国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所以这次赵国的首都邯郸遭到攻击,各国诸侯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赵国的同情和支持,有的向赵国派出了援军,有的提供了各种物资支持,总之,秦国灭亡赵国的战争已经演变成秦国与其邻国之间的战争。

第三,经过常年的征战,秦国的实力也明显削弱,按照白起的说法,长平之战虽然歼灭了赵国四十万人,但是秦军也阵亡过半,国内无论经济还是兵源都出现了难以为继的现象。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第四,邯郸距离秦国距离遥远,中间不仅隔着黄河,而且还隔着太行山,在当时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拉开如此长距离的战线远征,在缺乏外援和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可是速战速决根本不可能,理由就是前四条理由。如果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不能迅速取胜,就会被赵国拖住秦军的主力而欲罢不能,这时候,如果其他国家再从其他方向对秦军或者秦国本土发起进攻,那么秦军就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这样看来,白起拒绝出任围攻邯郸战役的总司令好像并不是因为上次秦昭王草率停战罢兵闹情绪。作为一台高度精密的战争机器,白起无法接受一场经过严密论证后注定失败的战争,这才是他拒绝秦昭王任命的真正原因。(点评:白起严谨缜密,不过白起的严密论证只能证明秦昭王的失误,而秦昭王一贯正确,这就是无法解决的矛盾。)

老板都不爱听解释,秦昭王根本没有认真思考白起的建议。看到自己的使者碰了钉子,秦昭王亲自跑到白起府上请他出山。出乎秦昭王意料的是,这个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居然一点面子都不给,武安君白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拒不接受秦昭王的任命。秦昭王还是不甘心,他派出了范雎去劝说白起,范雎早年是一位出色的纵横家,他能成为秦国相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自己逻辑严密的分析和令人拍案的口才。秦昭王心想,也许口若悬河的名相范雎能够说服这位固执己见的名将白起。秦昭王也许并不了解范雎和白起之间的微妙关系,总之,白起见到了范雎就更加坚定了绝不从命的决心。

为了避免秦昭王继续纠缠,武安君白起再次称病,三十多年的戎马奔波怎么可能没有毛病,白起做出了准备退休的姿态。选将不是抢亲,武安君执意不从,秦昭王也无可奈何。于是秦国派出了长平大战的前期总司令王龁代替王陵出任邯郸前线总司令,指挥围攻邯郸的战役。

后来邯郸战役的发展跟武安君白起预料的分毫不差。

王龁接替王陵以后仍然无法突破邯郸城的防线,这场战争自王陵上任到王龁接任之后持续了整整十七个月,秦军在邯郸城下始终无法前进一步。后来,楚国的春申君和魏国的信陵君率领的数十万援军赶到了,秦军内外交困、腹背受敌,惨败而归。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武安君白起的预言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如果白起是一位纵横家,他此时就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由于不合时宜地充当了历史预言者而处境危险——白起的英明证明了秦昭王的愚蠢,而作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昭王是不应该愚蠢的。因为惨败而被证明愚蠢的君王很可能像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受到父母的指责那样产生过激行为。与叛逆少年不同,受到刺激的君王不会选择离家出走,而往往会选择消灭英明的预言家。所以此时武安君白起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向秦昭王表忠心表决心,而绝口不提自己的英明预言。如果那样,雄才大略的秦昭王很可能还会继续重用白起,白起甚至能借此机会重新掌握秦国的大权,进而把政敌范雎踩在脚下。即使白起厌倦了血腥杀戮的戎马生涯,真的想退休安度晚年,此刻为了自保他至少应该闭嘴,尽量保持低调。

可惜白起不是纵横家,他听说了王龁在邯郸惨败的消息以后,不仅没有向秦昭王积极靠拢,甚至没有闭嘴,他沾沾自喜地到处跟别人分享自己的预言心得:“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点评:就凭这种表现,白起必死。)

秦昭王很快就得知了白起幸灾乐祸的消息,秦昭王愤怒了。白起虽然出色,可是也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如果没有秦昭王的重用,出身士卒的白起就不可能有今天武安君的地位和待遇。在秦昭王看来,如果白起能够急国家之所急接受任命担任邯郸前线总司令,秦军或许不会遭到如此惨败,毕竟在白起的军事生涯里从来就没有过失败两个字。可是现在白起不仅不出力,反而对自己成功预测了秦国的惨败而得意扬扬地说起了风凉话,这让秦昭王的自尊心很受伤。

秦昭王决定不再容忍白起置身事外作预言家,他对白起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要求白起必须马上出任秦国将军。武安君白起既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战争纪录,就必然具有超凡脱俗的心理素质和人生信条。在接到秦昭王杀机已显的命令后,白起依然我行我素,坚决声称自己的健康状况无法适应秦昭王的任命。秦昭王再次派出了纵横家出身的范雎去请白起,白起当然还是不会给仇家范雎面子,继续称病要求疗养。

秦昭王对这位永远不会犯错的武安君彻底丧失了耐心,盛怒之下秦昭王下了一道人事任免的命令,不仅免去白起武安君的头衔,而且一撸到底让白起充当普通士兵,并且要求白起马上离开咸阳到阴密的军中报到。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南征北战,白起由一个基层士官不仅一步一步登上了秦国第一名将的高位,而且还获得了终生成就奖。现在一切都随风而去,白起的人生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白起彻底病倒了,这次是真的,这位战斗了一生、杀戮了一生的老兵卧床不起,无法去阴密报到了。

此刻秦国形势更加危急,各国军队对秦军不依不饶,继续加紧打击秦国,秦军连续撤退,无力抵抗联军的攻击。遭到持续打击的秦昭王对白起的怨恨与日俱增,连续派使者催促白起不许在咸阳停留,必须马上上路去阴密报到。

身心疲惫、满腹悲凉的白起只好离开了咸阳,来到了咸阳西门外十里的杜邮。

白起怎么死的?战国第一武将最后却被秦昭王赐死

白起走了,秦昭王却对这位战争机器却更不放心了。他召集了以相国范雎为首的群臣讨论白起的问题。秦昭王说:“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从秦昭王的话里可以看出当时白起可能又发表了不利于秦昭王英明神武形象的评论或者预言,虽然《史记》里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这也符合白起一贯的宁折不弯的性格。相国范雎知道此时已经到了对白起最后一战的时刻,不过,作为纵横家的他已经不需要再推波助澜了,此刻保持沉默就是落井下石。

于是秦昭王派出了使者送给了白起一把锋利的宝剑,使者带去了秦昭王的命令:自裁。

杜邮。

(注:杜邮-古地名。战国属秦,又名杜邮亭。在今陕西咸阳市东。秦昭王令其名将白起自杀于此。后又名孝里亭。)

老迈憔悴的白起手捧着秦昭王送来的王者之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的白起并没有抱怨秦昭王,也没有反思自己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对秦昭王的不当言行,而是对天发出了感叹和疑问,白起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要遭到如此报应。

四十多年的战争场面在白起的脑海里以快镜头的表现形式闪过,最后定格在了长平那个血腥的画面,白起醒悟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白起为自己的报应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对不起秦国和秦昭王,而是对不起那些在长平已经放下武器却被集体活埋的四十万赵国俘虏。(点评:这就是报应,白起的背后跟着长平的四十万冤魂。)

司马迁运笔至此,《史记》的核心价值观彰显无疑:缺乏人性的牛人无法得到历史的原谅,更无法面对自己良心的拷问。

白起把王者之剑横在了脖子上,血溅黄土。

此时是秦昭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寒冷的天气仿佛是为了配合人类历史上最出色的战争机器的自我毁灭。秦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饱受争议的名将,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里,白起并没有做对不起秦国的事,他的死对秦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于是得到秦国人民同情的白起在死后获得了百姓自发的祭奠。

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上一篇:百里奚为什么是五羖大夫

下一篇:战国七雄中,各国最厉害的武将是谁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