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建筑来说,如何做好防火措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毕竟这是属于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其实防火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非常受重视,因为我们古代的建筑都是用木头做的,一旦起火又没能及时控制火势,房子很有可能会被全部烧毁。像紫禁城这么大的皇宫,在明清时期究竟是如何防火的呢?当然古人也想了很多办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紫禁城也曾经历过火灾
紫禁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防火历来是个大难题,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清帝溥仪1924年离开皇宫的五百多年间,有据可查的大大小小火灾有四五十起,其中雷电等天灾引发的大火有三十多起。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酝酿迁都,然而不巧的是四月初八,新修成的皇宫遭雷击引发大火,三大殿尽数被毁。当时正值迁都风波,而雷击被视为上天的警告,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成祖还被迫下诏检讨过失。《延禧宫略》中那样的雷击场景在明清宫殿中可是真实上演过的。
宫中由于生火等人为原因引起的失火则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突发大火,时值初冬天干物燥,一时火势冲天,乾清宫毁于大火,宫中藏书俱毁。事后调查发现,火灾由掌火太监郝世通用火不慎引起,当时宫内取暖使用过的煤炭复燃,熏灼木隔引起火灾。此事也引得死里逃生的乾隆帝震怒。
另一件颇为传奇的火事发生在光绪帝大婚前,光绪十四年冬,正值大婚筹备之际,宫中贞度门突然失火,火势迅速迅速蔓延至太和门、昭德门。由于大婚定于一个多月后,而按仪制皇后从大清门入宫,将经过太和门,如今太和门被毁将耽误大事。这件事可让人伤脑筋,为保证婚礼如期举行,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搭一座临时门!于是,靠着记忆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赶在婚礼前搭起了一座临时的彩棚,总算把婚礼给应付了过去,不过这件事似乎也成为光绪帝后不合的一个预兆。
(二)宫中的防火措施
明清紫禁城的数百年中,防火一直是件大事,为了适应宫中生活等的需要,也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防火的办法,许多防火设施今天还能见着呢。
(1)“太平缸”
去过故宫的一定会见过故宫宫殿周围的大缸,它们就是“太平缸”,也称“吉祥缸”,一般有铜缸和铁缸两种,它们的功用便是防火。缸中常年备储清水,一旦宫中失火,便可取水扑救。按规定缸中的水每日添加,内务府每五天检查一次水缸储水情况。
(紫禁城的太平缸)
(2)“藻井”与“金鸱”
在紫禁城建筑中会注意到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是由八角形、四边形小木构件在竖向层层收缩形成,中间伸出一个龙头,嘴含黑球,这便是“藻井”,取得象征水的寓意防火。
另外在故宫太和殿、保和殿等主要殿堂的正脊上有一种形状像鸱尾的装饰物,这称为“金鸱”,它的防火之意早就用了,据李诫《营造法式》记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于屋,以压火灾。”
据曾到过中国的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记载,“金鸱”有类似避雷针的防雷电作用,在他的《中国新事》中写道:“中国屋脊两端,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头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一条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巧妙的装置,若遇雷的电流,就以龙头沿线下引地底,以免房屋遭到破坏。”这样的设计不可谓不精巧了。
(3)建筑的防火设计
出于防火考虑,宫殿设计采用硬山式黄琉璃瓦屋顶,周围则是厚重的砖墙,不露出容易引火的木构件。而由于紫禁城建筑群密度较大,后各殿院内的连廊逐渐取消,在东西六宫则用山墙作为防火隔断。
(三)宫中防火队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设计,在明清时期紫禁城中还设有专门的“消防队”。明代皇宫防火由锦衣卫负责,太平水缸和掌火安全也有专门太监负责。清康熙年间因太和殿失火,专设“火班”加强防火工作。 光绪三十一年,北京设立巡警总厅,下设有消防处,紫禁城外围的皇家消防队划归警厅管理,但皇宫中仍保留有消防队。
今日的故宫对外开放之后,人来人往的密集参观客流,防火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在纪录片中,故宫的老师傅们反复强调,宫中禁烟是底线,为了抽上一口的他们可得千辛万苦跑出去呢。不过正是这种防火意识让我们可以更好保存欣赏故宫之美。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