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以后,采取了兵分四路的作战策略,此后李自成将自己的部队发展成为百万雄师,击败了明朝的主力军。等李自成攻入京城以后,他有向崇祯皇帝提出几个条件,但崇祯并没有答应,此后也正是宣告明朝彻底灭亡。当时李自成究竟是提出了怎样的条件呢?如果崇祯皇帝答应是不是就能保住明朝根基?恐怕也很难,毕竟当时八旗军已经南下,而李自成也战败从而退出京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闯王李自成的军队通过天下雄关居庸关,兵锋直指京城,一时间京师震动,人心惶惶。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三月十七日,起义军开始以大炮攻打西直门,眼看着明朝首都陷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
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终于顶不住压力,悄悄打开广宁门放李自成进京了。此时,李自成离万人之上的那张宝座,不过一步之遥。
然而,就在人人都以为李自成就要大功告成之时,李自成自己却派人去找崇祯谈判了,还表示只要谈判成功,就立刻退兵。
这对于崇祯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奇怪的是,崇祯最终却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那么,李自成终究提出了什么条件?崇祯又为何要拒绝李自成呢?
01、李自成的条件
《小腆纪年附考》中对于李自成的谈判是这样记载的:“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这就是说,李自成当时向崇祯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割西北给自己并且封自己为西北王;第二,赏给自己百万军饷;第三,自己可以在法理上承认明朝的统治,但是既不奉诏,也不觐见。
平心而论,李自成的条件并不算过分。他要求裂土封王的西北,本来已经是他占领的地盘了,崇祯只不过是给他一个名分而已。而他要求不奉诏不觐见,更是把自己放在臣子的地位。这样的条件与其说是谈判,不如说是李自成想要被招安。
而且,李自成还在这份谈判条件里附赠了崇祯三大优惠。只要谈判达成,李自成不仅立刻退兵,还愿意为崇祯去对付清军,同时,李自成还答应去镇压国内各地其他的起义军。
如此一来,崇祯只需要答应这份条件,马上就可以收获李自成这支劲旅。到时候崇祯再让李自成去对抗叛军,便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
那么,这样对崇祯明显有利的事情,崇祯又为何不答应呢?
02、崇祯的面子
李自成的条件虽然很友好,但依然抵不过崇祯的帝王尊严。
明成祖朱棣曾说过:“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礼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
这番话后来成了明朝历代皇帝心底最后的尊严,概况起来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崇祯心中,显然也有这样一份骄傲。虽然西北一带已经被李自成事实上拥有了,崇祯也依然无法突破自己的内心防线说出割地赔款的话。
而且,眼下李自成大军压境,城下之盟一旦达成,他日史书上会如何记载崇祯,这些都是崇祯担忧的问题。
因此,即使谈判条件对崇祯有利,崇祯自己也实在无法冒着违背祖训,以及史书上留下污点的风险,去答应李自成的条件。
那么,崇祯面对这些不便答应的条件是如何做的呢?这次谈判是否有变通的方法呢?
03、大臣的命根子
历朝历代的君王,面对自己内心渴望却不便说出口的事情,自有曲线达成目标的方法。然而这样的方法,却并非君王一个人可以办到,而是需要大臣的配合。
三国时期,曹丕想篡汉自立,于是让大臣们弄出个汉献帝禅让。南宋时期,宋高宗想除掉碍事的岳飞,于是有了背锅侠秦桧。
可见,崇祯若想答应谈判却不损圣誉,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大臣替自己做挡箭牌。
事实上,崇祯也确实这样做了。当李自成的密使来见崇祯时,大臣魏藻德也在场。崇祯看了谈判条件后,转头就问魏藻德:“爱卿,这件事你怎么看?”
魏藻德深知崇祯一贯猜疑心重,为免引火烧身他便一言不发。
崇祯一看急了,又对魏藻德说:“现在事情已经很急迫了,你就做个最终决定吧。”
或许是魏藻德没明白崇祯的意图,又或许是魏藻德不敢配合刻薄寡恩的崇祯,总之,在崇祯再三暗示后,魏藻德依然装傻一言不发。
于是谈判就此破裂,崇祯气得拂袖而去,至死都还觉得是“诸臣误朕”。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魏藻德这班大臣。因为大家都知道崇祯为了保自己的面子,是不在乎大臣生死的。比如,1642年,崇祯秘派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与清军的议和,哪知后来议和泄密,满朝哗然。崇祯便立刻翻脸不认人,杀了陈新甲,还给陈新甲泼了一盆“不告君父,私款辱国”的脏水。
陈新甲冤死的血尚未流干,以魏藻德为首的大臣们又哪里还敢配合崇祯,可以说是崇祯自己刚愎自用胡乱猜疑的性格,让他丧失了一次难得的退敌机会。
谈判破裂后,李自成立刻率军进城,崇祯只得自缢殉国,史称“甲申之变”。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崇祯自身的性格,以及与大臣间貌合神离的关系,早就注定了这次谈判失败的结局,可惜崇祯却至死不悟,徒留给后人一段感慨万千的传说。
上一篇:南明为什么不如南宋?
下一篇:张居正为什么是明朝名臣第一人?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