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帮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变相将汉室政权交给了曹操。不过荀彧此后又跟曹操摊牌,表明自己汉室忠臣的身份,那他早年为什么还要为曹操做事呢?或许荀彧在当时也没有其他的选择,汉室地位每况愈下,天下诸侯都想趁势分一杯羹,所以只能扶持曹操抢先入住朝廷。荀彧舍弃袁绍,转投曹操肯定是有他自己的考量。只是没想到曹操野心不止于此,封王拜相直指汉献帝的位置。
荀彧,汉朝的臣子,同时又是曹操的合伙人,字文若。曹操之所以可以统一北方,此人有不可或缺的功劳。可是在曹操成就大业之后,却因疑心太重,而将他调离权力中枢,最终在五十岁那年因为思虑过重而病逝。如果当初他所选择辅佐的对象是刘备,或许结局也就不会被卸磨杀驴。
说起来文若也算是名门之后,在他二十几岁之前的生活,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想必也精彩非凡。时间一直向前推移,文若的思想也一天天变得成熟起来,开始不再满足平淡无奇的为官生活,后来决定弃官。这位无论是在品行还是实力方面都和诸葛亮有得一拼的人才,最终投到曹操手下,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宁可为多疑的曹操服务,也不肯帮助以仁爱传世的刘备呢?
首先是因为他弃官时,刘备还处于非常低谷的状态,身边的文官武将都出自于社会基层。文若的出生起点比刘备高,想来也不愿意替刘备服务。在他投靠曹操时,刘备虽然已经打出了一些名声,但是还完全不具备规模,充其量只能算是不太正规的军队领导人而已。其次,文若忠于汉室皇朝,虽说刘备也是“忠汉”,但是两人之间的概念却相差甚远。
刘备的“忠”是复兴,同时也是推翻无能皇帝,自己另起锅灶的意思;而文若的“忠”却是继续称臣,就算汉献帝无用,依然是汉帝,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能帮扶,却不能推翻。他之所以选择曹操,也是因为曹操最初和他同朝为官时,并没有要自己称帝的想法、理念相同。孔明同样“忠汉”,但是他的想法比文若简单多了。
刘备虽然是个草根,但是他姓刘,而且还是皇室后裔,觉得忠于刘备也就是忠于汉室皇朝。但是两个“刘”明显不同,另起锅灶又怎么能和延续相比呢?有人说到了后期,孔明和刘备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原因在于两人之间对“忠汉”的概念不同。后来蜀国成立之后尽力辅佐刘备,甚至在刘备去世之后,延续他的脚步继续北伐,也正是因为他想要回到汉室皇朝的盛景,可惜最终还没成功就已经客死在五丈原。
文若的思想是复杂而糊涂的,虽然他也忠于汉室皇朝,但是到最后,某些行为连他自己都无法分清,到底是忠于谁了。如果他真的只是忠于汉朝,那么他应该帮助皇帝掌权,更应该制约曹操发展才对,而不是放任曹操无底线的发展自己的威望。
他之所以从袁绍转到曹操帐下,只是因为曹操最初有想要恢复汉室皇朝的理想。可惜后来曹操却改变了初衷,为了利益直接取代了汉朝。至于文若最终是否会觉得自己选错辅佐对象,后人也只能无限猜测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