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时间:2019-07-10 08:34:37 作者:张姐讲历史 来源:网络

退休实际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制度,既能保障工作人员的晚年生活,不至于说一直工作到死,还能解决因年龄大导致工作效率变低的问题。不过退休制度可是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慢慢落实的,和古人相比现代人退休后的待遇已经算很好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退休这个说法的,除非是被动退休,让皇帝给辞官了,不然终身都要工作。那退休制度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实现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来稀”

其实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退休”这个词,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词罢了,《春秋公羊传》就记载着“退而致仕”,啥叫“致仕”呢?“还禄位于君”,把权力交还给君王。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的,因为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将权利交还给君王,其他阶层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所以也就无退休一说。

古代多大岁数才允许退休?《礼记·曲礼》做了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也就是说,官员七十岁了才允许退休。七十是个什么概念呢?“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在古代是“古稀”之年,能活到这个岁数的太少了。学者林万孝在《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中估算:周、秦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杜甫作诗《羌村三首》说“晚岁迫偷生”,其时他做这诗时才46岁,就已经是“晚岁”了;而另一个大文学家苏东坡,写“老夫聊发少年狂”时,这个“老夫”也只不过38岁而已。当然,如果不算上婴儿的夭折率和战争的因素,按《人口论纲要》文献估算,古人平均寿命能达到60岁左右。“六十花甲子”,民间传说如果活到六十岁还没有去世,要被埋进“活坟”的。虽是传说,但从侧面证明古人活的岁数很低。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七十岁退休,按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年龄算,也太晚了。没有几个人能享受得到,享受到的,也享受不了几年。所以古代的官员,很大一部分人是“终身制”,没有熬到这个岁数,就故去了。

既然《礼记》上做了规定,汉朝直到元朝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朝廷都遵循了这个规定。到了明清两朝,大概觉得七十这个岁数太高了,天子仁慈,将官员的退休年龄降了下来,“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六十岁退休,和现在一样了,比较合理。级别小的官员,退休年龄还可以提前,如清朝规定“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千总、把总45岁”可以退休。按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退休年龄是相对比较合理了。

韩愈首提“退休”,宋人待遇最好

“退休”这个词语,并不是现代人发明的。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一文中就说到”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是文献记载的关于“退休”一词的最早记录。韩愈“发明”了退休一词后,后人用之,渐渐流行开来。《宋史·韩贽传》有“退休十五年,谢绝人事,读书赋诗以自娱”的语句,这比韩愈晚了几百年了。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关于退休的待遇,各朝各代是大不相同的。比如汉代,岁数达到七十岁,官员达到一定级别(年薪两千石以上)的,退休后可领取在任时俸禄的30%作为退休金。低于这个条件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年薪两千石是个什么概念,汉代的“太守”就年薪两千石,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本来七十就“古来稀”了,级别上再卡到省部级,古代的官员又少,所以能享受到退休待遇的干部并不多。

唐朝人实行差别化退休工资待遇制:功臣元勋是第一级,经皇帝特批退休后享受全薪,与在职时相同,只是没有权位;五品官以上退休官员给“半俸”;六品官以下退休后是没有退休金的,“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但为了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可以发放一定数量的土地做为补偿。到了大明朝,贫民出身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官员特别抠,一般情况下是不给退休官员发放“退休金”的,但免除退休官员的赋税和徭役。如果经过调查发现退休官员家里实在太穷揭不开锅的话,“有司月给米二石,终其身”,算是个养老补贴吧。清朝和明朝差不太多,所以为了以后的养老考虑,在职时官员拼命地“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不给我养老,我自己想办法。当然这得冒着杀头危险了。

相对来说,退休官员待遇最好的是宋朝,宋神宗以后允许带职退休,退了和没退差不多,除了没有了实权,待遇不变。而且为了鼓励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而且退休后仍有加衔晋级、参与朝政的权利。宋朝重文轻武,是文人的黄金时代,经济又高度发达,国家等于将官员们“养”起来,这种待遇和现代差不太多了,如果可以穿越的话,大多数文人还是渴望穿越到宋朝的。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古人能熬到退休是“三生有幸”的事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古代当官,生命风险其实是挺大的,如果伺侯了半辈子皇帝,侥幸不死熬到退休,那也是人生幸事一件。对于大臣来说,退休有点象“逃跑”,功业已建,激流勇退是明智的选择。如果该退不退,惹得皇帝动怒,反为不美,弄不好带来杀身之祸;而对于疑心重的皇帝来说,大臣们知道很多皇家秘密,一旦不在眼前了,有点不好把控的意思,所以大臣们归家退休,有点“放虎归山”的意味。虽然这“虎”老了,但还是要随时监控,以防生事。

所以大臣们申请退休,有一个名词叫“乞骸骨”。因为大臣做官,等于将身体卖给皇家了,退休了,交还了权力,乞求皇帝将自己这一把老骨头还给自己,能埋在老家。

大臣可以“乞骸骨”,但最终能否退休,还是天子说了算。如果天子觉得你还有用,不准退休,只能活到老干到老了。汉代著名经学家张禹多次申请退休,皇帝就是不准。有病太医给你看,不准退休就是唯一的理由。

宋朝时大臣申请退休皇帝不允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两朝元老向敏中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七十岁仍不准退,七十二岁死在宰相任上,老臣孙固“强起视事”,七十五岁死在任上,老臣孙沔71岁仍然被委以“重任”,终于忍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死在赴任途中。一方面说明这些大臣被皇帝所倚重,一方面也说明了大臣一旦为官,便失去了人身自由。

退休制度是从哪个朝代开始实行的?官员退休有退休工资吗?

和不准退休的官员相反的是,一些不被看重的官员,朝廷希望他们早早退休,甚至勒令退休腾地方。明孝宗专门下诏“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想不当官,有的是想当的,立即批准;清朝规定:“其年老有疾,恋职不去而被议者,则勒令休致”,强行“退休”还不给退休金。还有仁慈的皇帝,特许一些大臣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提前退休,唐朝大臣李靖就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被批准64岁退休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建功立业以后激流勇退,像越国的大臣范蠡,在帮助勾践复国后,官封上将军,但他没有享受最高人臣的待遇,而是选择了不要“退休金”离开朝廷,更名改姓当了个商人,成为儒商的鼻祖。

古人退休有“致仕悬车”的说法,如果能熬到顺利“退休”,安享晚年,不管“退休金”多少,对于官员来说,都是“三生有幸”的好事。因为古人讲“养儿防老”,老了主要靠后代,而不是朝廷的俸禄。当然,一些功将名臣,贤明的皇帝会额外地赏赐他们,让他们安享晚年。

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上一篇:长安城孕育出了唐人独特的审美观

下一篇:唐朝不良人原本都是都做过坏事,为什么还能有官职?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