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细说中国历史上最穷的朝代,那肯定就非明朝魔术了。一般来说,各朝代开国之初,通常情况下会迎来一段人口上升以及税收大增的增长期,随后马上就会迎来一段年岁的承平盛世,后面即位的皇帝也可以在祖上留下的家底支撑下肆意挥霍,或是大兴土木。就比如说隋炀帝或是对外扩展的汉武帝、唐高宗及乾隆,当然也有关起门自己吃吃喝喝的北宋皇帝等等。
总体说来,如果没有强大的外族崛起(军事开支,通常是王朝财政的最大支出),如辽金之于北宋,或者内部的叛乱,如黄巾和安史之乱等,朝廷的财政收入基本可以维持开支,不说大富大贵,求个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明朝却是个例外,明朝的财政状况自开国之初就不甚宽裕,永乐一朝国力还算强盛,但明朝中期开始,国家财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彼时蒙古草原上的部落虽然仍不时骚扰明帝国的北部边境,但早已远不如他们的祖先强大,东南沿海的倭寇则是随着明朝海禁令而週期性地起復,而努尔哈赤的女真还只是东北的小部落,尚未统一女真各部。
国内虽有几个零星的籓王造反,除了燕王朱棣,其他都属于小打小闹。但就是这样的明朝,整个国家的财政从中期开始就一直是辛苦支撑。即便军费开支不算巨大(晚明另说),外加明王朝的官员薪水已经是历代最低,朝廷仍然常常发不出薪水,经常以折色代之。
何谓折色,就是以实物代替银两发给官员,最着名者,便是在万历元年由张居正主导的胡椒苏木折俸事件。具体来说,就是所有在京公职人员的月俸,一律以国库里堆积如山的香料胡椒和染料苏木来折抵,但是市场的供需法则是不可违逆的,京城的市场上一口气出现了数万斤胡椒苏木,导致价格立刻崩盘,价格之低,致使官员根本无法餬口,最后仅三个月便叫停政策。这次的事件之所以着名,并非因为是第一次发生,而是朝廷做的太过分。
明代的财政困难,其实是骨子带来的。导致财政困难的因素,撇开晚明巨额的辽东战事费用,主要有两个部分,首先是税收进项的大幅减少,其次,就是庞大的内政开支。首先说税收,朱元璋身为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屌丝逆袭案例,骨子裡对农民跟土地是有特殊感情的。对于那些做买卖的商人阶层,是相当不待见的,认为他们不事生产。
他还曾下令,商人不得穿丝。如此先入为主的心态,自然大大影响明朝的政策制定与执行。首先,明王朝以田税作为帝国税收的主轴,恢復了两税制(夏税秋粮),并以实物交纳为主。为此明朝曾多次丈量天下土地,绘製成着名的鱼鳞图册,此后更被清朝所沿用。以此类税收作为国家主要税收的一大好处便是,减少官员都过钱粮汇兑中饱私囊,也避免了官府巧立名目盘剥百姓。然而只从相对有限的土地中收税的政策,势必造成税收减少。据统计,自明朝中期开始,田赋税收长期以来维持在2700万石(由于气候因素外加土地大量兼併,随后开始递减),这个数量约是明朝整体收入的四分之三左右。对比四百年前的北宋,大概只有一半不到。其中最大的差距便是商业税,首先自明朝开国便颁布海禁令,禁止海外贸易,使宋元以来的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就此没落。此外,还大幅降低商业税的税额。根据洪武年间的一份圣旨,商业税定为“三十税一“,就是三十分之一,这使得明朝的税收远远不如宋元。
除了税收进项减少,明代的巨额内政支出,更是一大负担。其中最大的支出便是奉养朱元璋遍佈天下的龙子凤孙们。朱元璋规定,皇子封亲王之后,每年的俸禄最低万石,是明朝一品大员的七倍之多,这还不包括大量的土地皇庄等各种赏赐。
每一个朱家子孙的一生消费都由朝廷买单。一个王府成员自十岁起就开始领朝廷俸禄,凡遇生辰庆典或是结婚,更有朝廷发放土地及婚礼费用等,以至于当时的人不禁感慨说:「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于前代矣。」且自靖难之役后,藩王被严加看管,不准离开所居地,也不得与任何官员来往,甚至即便是兄弟间,二王却不可相见。
在这种强监管的政策下,藩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如流水线般地多生孩子,因为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俸禄。在这个生育竞赛下,常看到官员呈报朝廷的一些荒谬喜讯,诸如某藩王有高达一百多个子孙,要请朝廷派人查户口,而同时也会看到令人心寒的财政数字,例如河南山西两省的一年税收,还不够供养该省的王府开销,如此下来,国家的财政当真陷入死结。朱家子孙从开国的朱元璋跟马皇后两人,一路演变到明末的数万人以上,怎麽看都像一窝兔子阿。
明朝作为一个汉族政权,有着宋朝所没有的优势,就是北方民族已经式微,尤其是蒙古,倘若好好经营,是有机会青出于蓝,超越北宋。可惜,保守的财政政策与对子孙过度的溺爱,使这个王朝,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穷死这个结局。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