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虽然存在了800年之久,但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掌控力,从西周末期就开始逐渐衰退。直到楚国国君熊通敢自立为王的那一刻起,也就正式宣告了周室权威已荡然无存。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已成为其他诸侯国的天下,实际上这就是分封制的弊端之一,随着时间的积累,周天子迟早会有一天没办法控制那些逐渐强盛的诸侯国。那为何当初周武王还是实行分封制呢?
实际上,周朝当年分封的情形,多多少少被后期美化了,尤其是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美化了。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互相争夺,贪得无厌地攫取土地,造成人类贪欲横行,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们,对西周初年的社会图景进行了想象和解读。在这种想象和解读中,西周初年的分封情景,显得温情脉脉,有序而忍让。
比如,孟子就曾说过:“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封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么,真实的情形是不是也显得这样有序呢?我们来讲两个事例,大家或许就明白了。
我们知道,姜太公获得分封的土地是齐地。姜太公是在西周建立过程中,立下最大功劳的人。当年周文王父子都比较盲目,周文王还被商纣王多次羁押打压。但他们找到了姜太公以后,姜太公给他们规划了一个很好的奋斗方向,也给他们找到了很好的奋斗理由,就是“纣王失德”“天下应有德者居之”。因此周文王父子联合各地诸侯,大家一起合围商朝。
姜子牙给周文王父子的策略果然很恰当,很快,四方诸侯都拥戴周天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获得天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姜子牙在周武王获得天下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功劳是最大的。照理说,他就应该获得最大的分封。然而,实际上姜太公却被封在齐地。齐地在春秋战国后期,是个不错的地方,尤其是盐和铁很丰富,齐国也依靠盐铁发了大财,成为东方强国,一度称霸诸侯。但是,当时的齐国,却只是一个没有开化的不毛之地,而且比邻东夷,东夷是刚被商纣王打败的部落,心中充满仇恨。也就是说,实际上齐地是一个既不肥沃又比较危险的地方。
既然姜子牙的功劳最大,周天子怎么可能把他分封在这样的地方呢?
显然,周天子当初的分封,并没有那么公平公正,德泽四方。他对姜太公的做法,体现着他对姜太公的一种猜忌和提防,害怕姜太公及其后人做大,因而对他做了一种有意的打击。
再来说说楚国。楚国成为周朝分封以后,最不稳定的因素。差不多在周朝分封开始,楚国就和周天子耗上了。楚国完全不服周天子的调配,该上贡的不上贡,该听宣的不听宣。周天子对楚国的做法很不高兴,周昭王曾一度带着大军讨伐楚国,不幸最终全军覆没于汉水边上。到了后来,楚国的君王甚至自称“王”。
为什么楚国一直和周天子摩擦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周天子对楚国的分封,让楚国不满意。当时周天子只是分封楚国国君为“子爵”,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爵位。当然了,如果楚国国君只做出了那么大的功劳,封他一个“子爵”,估计他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但问题是,他肯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所以才会对周天子的分封不满。
既然楚国国君曾做出过更大的贡献,为什么周天子不对他做一个更大的分封呢?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楚国当时是蛮荒的地方,楚人性情彪悍,容易闹事。如果周天子对楚国封一个更大的爵位,那么,他们可能就会做大。一旦做大,对中央政权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从以上的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周天子在分封的时候,绝对不是那样公平合理的,根据功劳的大小来进行划定,而是一个争斗和妥协的结果。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因为周天子当初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并不是自己独立打下来的,而是在周围部落的帮助下打下来的。为了获得周围部落们的拥戴,除了在口号上宣称自己属于“有德者居之”外,肯定还给诸侯们做过各种承诺,表示自己将对天下实施分封,而不是像商纣王那样,把东夷这样的周边部落打下来,作为自己的地盘。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分封,因此,诸侯部落们才拥戴周天下,帮助他最终获得天下。
从这个角度来说,周天子事实上是不愿意分封的,他当然也想和商纣王一样,一家获得全部的土地。只不过形势所迫,才不得不分封罢了。
不过在分封的时候,周天子也是耍了心眼的,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了让周朝的统治能够稳固,因此封了非常多的诸侯国。这样一来,任何诸侯国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周天子抗衡。这有点像后来汉武帝搞的推恩令,目的就是防备诸侯们做大。之所以后来诸侯们还是做大了,都是因为他们互相兼并的结果。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