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甲是明朝末年官员,崇祯皇帝即位后想要力挽狂澜,将明朝从深渊中拉回正轨。但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他曾秘密派陈新甲去和清兵计划合议,但消息却遭到泄露,一时间朝中流言四起,舆论大哗,最后陈新甲被杀。好像陈新甲成了一个背黑锅的人,所以有人觉得陈新甲死的比较冤。不过站在崇祯的立场来想,明朝本还有机会做最后的挣扎,但因为陈新甲最后的希望也宣告破灭了,说到底还是崇祯没办法拉下脸面。
明朝末年,大明江山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流寇,外有清军。内外交逼之下,朝廷的几员战将,被杀的被杀,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几乎没有能任事之人。战不能战,降不能降,唯一的出路,只有与后金政权“和”了。
首先看出和谈是唯一的喘息良机,并付诸行动的人,就是陈新甲。
在当时的朝廷大臣中,陈新甲算是一个有些能力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但他的作为,在当时那个艰难的局面中,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大错虽没有,小过却也不断。毕竟他是一个久经宦海的人,深知为官之道,颇得崇祯的信任。言官几次因为他的过失弹劾他,总是奈何他不得,他的官反而愈做愈大。
在崇祯皇帝的密令之下,议和在暗中进行。
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不通过廷议,而要偷偷摸摸地进行呢?
原来,崇祯皇帝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觉得自己是天朝大国的万乘之主,居然还得放下身段,去和后金这种蛮夷坐下来谈判,简直有辱国体,所以,他要在形式上摆出“汉贼不两立”的姿态。
但是,形势逼人,再不谈和,眼看就要江山不保。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崇祯只好半推半就地向现实妥协。
崇祯的性格非常复杂:独断、多变、心窄、猜忌、任性,更糟糕的是,死不认错。很多大臣稍有不慎,轻则罢官,重则毙命。在摸不清皇帝心思的情况下,很多人明明知道局面危急,也没人敢提议和。
于是,崇祯就将议和大事委托给陈新甲,因为怕大臣们知道,他还数度告诫陈新甲,务必保密。
纸包不住火,时间一久,消息渐渐传了出来。大臣们开始上疏,说是不可言和。崇祯仗着无凭无据,予以矢口否认。
夜路走多了,终会碰到鬼。有一次,陈新甲收到一份有关议和的公文,看完后,漫不经心地放在茶几上,下吏以为是一般公文,就按一般程序抄了数份,传了出去。这一来,群臣大哗,纷纷上疏,表示反对。崇祯一看赖不掉了,只好把陈新甲找来骂一顿,并让他做一番解释,想造成一种情势——议和是陈新甲个人的主意,和崇祯无关。试图以陈新甲当挡箭牌,把自己的责任卸下来。
对此,陈新甲不但不认罪,反而自认有功,还当廷抗辩一番。言下之意,觉得自己是受命任事,现在事情曝光,不但功劳没了,还得挨骂受罪,未免太无情。
如此一来,闹得崇祯下不来台,立即下令将陈新甲关进大牢。陈新甲这才知道大事不妙,开始上疏向崇祯请罪,但是,仍然被砍了头。
陈新甲一死,其他同意议和的大臣也不敢作声,崇祯为保全面子,杀了忠臣,也断了自己的退路。
下一篇:沈万三是靠聚宝盆发家的吗?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