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靖,可能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哪吒的父亲托塔李天王。实际上李靖在历史上是唐朝著名军事家,曾立下灭萧梁、破辅公祏、击灭东突厥等战功,李世民继位后曾命人在凌烟阁描绘出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李靖便是这二十四位功臣之一。而且要说这些功臣中谁是最强将领,恐怕还是李靖拔得头筹。李靖究竟有多厉害?不仅在神话中强大,现实里也是一位战神。
李靖故居位于三原县城北5公里的鲁桥镇东里堡村,为李靖的府第。又称“李氏园”、“唐园”、“半耕园”、“杨虎城花园”等。《旧唐书·王珪传》中曾说道:“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那么,这个“出将入相”的李靖,究竟有何了不起呢?
一代名将李靖,一生身经百战,消灭了萧铣、灭辅公拓等反叛势力、平定突厥、平吐谷浑等小数民族,百战不殆,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军事大家;作为臣子,李靖精明干练,政绩卓越,性格稳重,为人低调谦和,是初唐一代名臣。
李靖位极人臣,深得唐朝在任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与信任。但是,在其起步之时,根基颇为薄弱,不仅受到李氏家族猜忌,还差点被杀了成了刀下冤鬼。好在,他以实干精神,改写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李靖出生官宦世家,年轻时曾为隋朝的地方官员。当隋炀帝倒行逆施,激发众怒,天下群雄并起,起义反隋之时,贵族子弟出生的李靖,因其思想的局限性仍然效忠于隋朝。 他当时任马邑郡丞,偶然发现,上司李渊心怀不轨,偷偷地招兵买马,寻找时机反叛隋朝。效忠于隋朝的李靖决意向隋炀帝报告此事。
怎么把消息传递给隋炀帝呢?这在当时是个大大的难题。
当时,李靖正处在李渊的势力范围内,公然告状只会让自己陷于困境。好在,脑回路清奇的他,总能突发奇想:李靖决定冒充囚犯,让人将自己解送至江都。可惜,事以愿违,天不遂人愿,李靖被押解至长安时,关中局势大乱,通往江都的道路已经被控制,寸步难行,就这样,李靖一行耽搁了下来。
同时间,李渊起兵,攻克长安,正式公开反隋。李靖在长安被抓,冒充囚犯准备去告黑状的事也被揭发。 在即将被斩首的千钧一发之际,李靖感慨自己壮志未酬,不愿身先死,便对李渊大叫:“你既然起了义兵,便是想要平定天下。可为什么又为个人恩怨而杀有才能之人呢?”李渊对李靖这番话深以为然,李世民也很是赏识其才华,请求父亲饶恕李靖。
李靖自救成功后,加入李世民团队,成为其团队一名高参。 在李世民团队中,李靖虽未能单独统兵作战,但是,不断献出好点子,以其对天下大势的了如指掌,对敌人心理的有效把握而受到赏识。他的想法,计谋屡屡被李世民采用,在李世民的东征西讨战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20年,萧铣为统帅的割据势力出兵骚扰唐朝边界,此时,李家战队与王世充割据力量争夺中原重地,应接不暇,所以,只好命李靖赶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去防范萧铣,自然,如果能招抚,不损一兵一卒,不战而屈敌就最好了。
李靖这一路,可谓千辛万苦。
赶路途中,李靖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当时庐江王李缓正在讨伐当地少数民族,可惜,出师不利,屡屡战败。李靖停下前进的步伐,为唐军出谋划策,帮助李缓打了胜仗,而他自己却因为这样而耽误了时间。总算赶达峡州(今湖北宜昌),又因萧铣的势力控制了险塞,李靖千方百计仍迟迟不能通过,时间再一次被耽误。
远在中原的李渊不了解具体情况,再加上,对李靖的不信任,他误认为是李靖故意滞留,贻误军机,便要驻守峡江的刺史许绍杀了李靖。许绍爱才,清楚当地的具体情况,明白李靖的难处,没有立刻执行,并为他上书说情请命,这才让李靖免于含冤而死。 之后,李靖寻得良机,度过要塞,赶赴夔州,结果,反叛势力比赛造反一般,此起彼伏。
少数民族的统领冉肇则公然反叛,意欲占领夔州。赵郡王李孝恭战队困于无法准确知道局势,屡屡战败。李靖审时度势,率领八百士卒夜袭敌营,大获全胜,稳定军心。其后,他布下奇兵,在险要之地以逸待劳,引冉肇则进入包围圈,包围而杀之,俘虏了敌军五千多人,大振三军。捷报传来,李渊肯定了李靖的付出,并特意亲笔写了几个字:“既往不咎”。
李靖此战,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赢得了领导的初步信任。
对于胸中有宏愿的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没有建功立业的舞台。至此,李靖获得了信任,舞台已经搭建好,他会如何展现才华?
只能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战场随靖平。”
621年初,李靖请示李渊,献出了攻灭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觉得计策不错,便以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出兵平定萧铣,大军出发之际特意对李靖交待说:“孝恭不太懂军中大事,你要负起主要责任。”信任,是一场一场战争建立起来。战争进行时,李靖广集粮,练士卒,稳后方,设奇谋,各个击破,不足三月,就彻底歼灭江南萧铣的割据势力。
这次战役,李靖表现出其难能可贵的才能,进一步获到了唐高祖的倚重。论功行赏,李靖被封为上柱国、永康县公。
李靖是唐朝战功赫赫的武将之一,他内可平乱,外可御敌,审时度势,百战不殆。
621年,与萧铣一战中,李靖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取得战争的胜利。
天时——利用天灾,江水上涨,敌人无心思防范之际,突然攻打沿江各城,快速围困湖北江陵, 包围江陵外城,占领水城。
地利——占领水城后不贪小利,下令军队将缴获的大批物资和船只丢入长江,任其顺风而去, 以此迷惑萧铣援兵。援兵中计,不敢贸然行军。此计为唐军争取了攻占萧铣城池的时间,使江陵围攻战得以速战速决。
人和——破城之后,唐朝众将认为萧铣统兵造反,屠杀军官,十恶不赦。要求抄没其和其随从,及城中大户的财产,犒赏三军,弘扬国威。主帅李孝恭也认为萧铣罪大恶极,应该严惩。
这时,李靖劝阻大家说:“皇帝起兵,是征伐反叛之人。现在他们既然投降无力反叛,应不予追究。城中百姓是因为受到胁迫而不得不反抗,不是百姓本意。我们在破城后屠城,抄家灭族,则有违陛下的仁爱之心,那些尚在敌军手中的城池也会拼死一战。如此,要稳定局面,收服江南各地将困难重重。”
在他的坚持下,江陵城内的唐军纪律严明,百姓恢复战前生活。这种顾全大局,不贪财的有远见的处事风格深得人心。消息传出,萧铣的剩余残余势力觉得投降更有活路,便陆陆续续的投降。
唐朝在此战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胜利,收复叛军,此乃李靖顾全大局、战略准确的功劳。
公元623年七月,盘踞在江淮一带的辅公佑起兵造反,淮南江东全都宣布脱离唐朝统治,辅公佑抓准时机趁机扩大地盘。这次,李孝恭仍为主帅、李靖仍为副帅,急调各路大军赶赴战场。 此时,淮南一带形势如下:辅公拓驻守丹阳;冯慧亮盘踞当涂(今安徽当涂),兵力三万,占领长江水道;陈正通坚守青林山,有三万骑兵,对抗唐朝陆军。
战前军事会议召开时,李孝恭和李靖对应该先从哪里打开缺口,发生了分歧。 李孝恭等唐朝将军觉得,当涂与青林山的两支部队有地利的优势,只要他们死守,唐军难于胜利。而直接摧毁辅公佑老窝相对更容易些,如果获胜,当涂的叛军三军无首,自然会不战而降了。
李靖不以为然,丹阳粮多将广,城墙坚固,唐军目前的战斗力,没有速战速决的把握。一旦战事拖延,冯、陈两路人马会成为援军,唐军极大可能会被围困,偷袭丹阳不是什么好主意。而冯、陈两支队伍有“地利”优势,自以为唐军拿他们没有办法,想着只要守着城池,就不会一败涂地,唐军如能迅速攻城,一定可以打他们反应不过来。
李孝恭和众将深以为然,最后,三军以李靖的分析为准,分水路两路大军攻打冯慧亮和陈正通。
敌人占有“地利”的优势,若坚守不出,唐军想快速取得胜利是万万做不到的。李靖使出“阴谋诡计”对抗敌人“地利”优势:他派人到敌人阵前叫骂,再派老弱残兵去攻城,军队打不过便逃。 日日如此,守军以为唐军懦弱,按捺不住出来追击,结果,唐军以逸待劳,正好“请君入瓮”,埋伏好的唐军主力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涂、青林两处取得胜利。
而后,李靖乘胜追击,带领大军攻打丹阳。
冯慧亮和陈正通的失败,极大的打击了辅公拓军队的士气,丹阳虽有不少守军,却选择了弃城而逃,李靖大军不战而胜。大势已去,李靖乐得清闲,名手下李世绩去追击辅公拓部。辅公拓部自知无力回天,大军逃到江苏句容时,几万人竟只剩下几十名心腹了。而后,剩下的几十名心腹为了保命,竟抓住辅公拓,将他献给了唐军,以期将功赎罪。
江淮平定,战略决策的正确功不可没。李靖对形势判断之准确,用兵之巧妙,是此次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时间,李氏王朝对此好评不断。高祖李渊认可李靖的才能,对人夸赞说:“即使是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这些厉害将领,也没有我的李大将军厉害啊。”
后来,李靖为唐王朝接连打了数场胜仗,几乎是一人打下了半个中国。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情恶化,当时也已病重的李世民亲临病榻慰问。他见李靖病危,涕泪俱下,十分难过地对李靖说:“公乃朕生平故人,对国家有功劳。如今病到这种地步,为公感到担忧。”同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
凌烟阁上一直挂着唐王朝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的画像,其中便有一副画像是李靖的。到了唐肃宗时期,李靖更被唐朝政府追封为名将之一。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战绩突出,为开创大唐盛世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为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