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手握百万士兵,最后却输给了兵力只有自己三分之一不到的朱棣,这个结果令人难以想象。恐怕当时没几个人会觉得建文帝会输,历史上皇帝削藩一般还是中央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这次却是朱棣击败明军,并且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实际上建文帝会败给朱棣,他自己也犯了一些致命错误,导致在将领方面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建文帝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到底做错了哪些决策呢?
01
太子朱标对朱元璋滥杀功臣多次提出疑问,“聪明”的朱元璋立马让他哑口无言。他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棒棒,让朱标去拿。
上面那么多刺,刺会扎手,朱标又不傻,怎么会去拿呢?朱元璋说你不敢拿,这就对了,若是把这些刺像剃胡子那样剃得干干净净,相信你就能拿了。
你这个傻叉,现在明白了吧?你以为老子喜欢杀人啊,老子只是想替你剃掉棒棒上的刺,好让你龟儿子将来能够安坐天下。
中国有句古话,公卿自有公卿禄,儿孙自有儿孙福,做长辈的别为后辈操心,操也白操。朱元璋操心太过,以至于根本没有想到另一种后果——当太子朱标不幸病死,朱元璋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年少不谙世事的朱允炆急于削藩,惹怒了朱元璋最能干的儿子朱棣起兵造反时,连个能够带兵平叛的合格大将都找不到了。
平叛大任,就这样落到了65岁老将耿炳文身上。
老是老了点,但耿炳文此人,却非等闲之辈,作为开过大将的他,名气虽然不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蓝玉等人,但打仗的本事也是杠杠的,战功也是赫赫的,曾用七千孤军挡住张士诚的十万大军,相持一个多月,后来还在追击过程中干掉对方五千多人,从此威名远扬,深得朱元璋重用。之后历次大战,老耿都是重要人物,攻取中原、平定山西河北、击败元朝大将乃儿不花、南征云南,哪里有少不了他,立了大把战功,也得到朱元璋重赏,还封他为长兴侯。
02
在当时无将可用的情况下,朱允炆委耿炳文以重任,也不算糊涂。然而,耿炳文虽然打仗厉害,却有一个一辈子也未能克服的短板,那就是长于防守而不擅长进攻,因此,当他被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13万大军(号称30万)北上讨伐朱棣,刚进入河北真定(今正定)就挨了朱棣迎头一闷棍,驻在雄县的九千多前锋被朱棣全歼,还把鄚州(位于今河北任丘)也丢了。
紧接着,耿炳文又上了朱棣一当,更是雪上加霜——狡猾的朱棣故意把被俘的张宝(耿炳文手下大将)放回,让表示愿意投降的张宝告诉耿炳文,他燕王的军队即将攻打真定,张宝回去一报告,耿炳文丝毫不觉有诈,当时他的军队分别驻扎在滹沱河南北两岸,为保真定,慌忙将南岸部队调往北岸,上当受骗的耿炳文军队,刚开始渡河就遭到朱棣的奇袭,顿时大乱,死伤无数,“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
撤回真定城后,耿炳文善于防守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朱棣猛攻三天,真定城坚如磐石,毫发无损。朱棣哀叹一声:“咱们打不过这个老家伙,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咱们的士气,还是撤吧。”领军撤回北京。
虽然此战损失了三万人,但能打的还剩十万,用好了也是一支劲旅,若与耿炳文善于防守的长处“强强联手”,固守是没有问题的,想当初司马懿干不过诸葛亮,玩的就是坚守不出的战术,结果诸葛亮拿他毫无办法,还把他自己给熬死了。
然而,在南京看来,耿炳文的一时失利成了他无能的标志,如此无能的统帅必须立即撤换。
换谁呢?太常卿黄子澄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朱允炆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即刻前来取代耿炳文。
实际上,在讨论接替人选时,兵部左侍郎齐泰是很不看好李景隆的,理由是这人能文不能武,“断不可用”,但他的反对无效,黄子澄的意见占了上风,建文帝站在了黄子澄一边。
03
李景隆,江苏盱眙人。这人来头不小,其父为曹国公李文忠,而李文忠,既是朱元璋外甥又是他养子。李景隆虽然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朱元璋看重,并于洪武十九年袭爵曹国公,被多次派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军,后掌管左军都督府,却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草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草包将军。
当然了,那时候的建文帝是不知道他是草包的,因为在这之前,李景隆从未经历实战锻炼,都不知道他是骡子是马,不过,既然他多年主持练兵,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应该也有两把刷子。
建文帝就是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把这个草包推上了前台,也将他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朱允炆用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决定,把朱棣高兴得多吃了两碗饭,喜不自禁地对诸将说:“从前,用兵如神的汉高祖那么牛叉,最多也只能将十万兵,朝廷却给李景隆五十万人,这特么纯粹是自取灭亡的节奏嘛!”
果不其然,这个草包不负朱棣“厚望”,来了个屡战屡败。
李景隆是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被朱允炆任命为大将军的,并亲自在长江边为他置酒饯行,让他坐在车里,朱允炆亲自扶着车毂,推着他走。
除了给予如此隆重的礼遇(所谓“捧毂推轮”之礼),朱允炆还给了李景隆便宜行事之权。
别看从来没吃过辣子的李景隆不知道辣子是什么滋味,但勇气可嘉,走马上任的第一口,就咬向了朱棣的老窝北京。
按理说,五十万大军对区区几万守军,一人一泡尿也能把对方淹死,结果却是,不但猛攻一个月一点卵用也没有,朱棣的守军还找到机会来了个反扑,李景隆反而被打退几十里!
04
原因,还真不是他无能,也不是五十万大军尽是草包,作怪的是私心,当先锋官瞿能率军几度差点攻破北京城墙,李景隆这个心胸极其狭隘的高干子弟,每一次都不失时机地鸣金收兵,不明就里的瞿能除了蒙圈还是蒙圈。
其实,李隆基的心思很好猜——攻破北京的大功属于老子,其他人休想染指!
李景隆的私心,给了朱棣反击的时间。当朱棣集结主力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起猛烈反攻,后者虽然起初打得不错,多次打退燕军骑兵的冲锋,但从未见过战争场面的李景隆,却被战场上的血腥场面吓尿,连夜骑马狂逃。
莫非他晕血?
他的五十万大军,就这样完蛋了。
不愧是自己的亲戚(李景隆系朱允炆表兄),与对待耿炳文相比,朱允炆对待李景隆的态度,那可是大不相同,他不但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行,又给了他六十万,号称百万。
爱卿加老兄啊,这可是朕压箱底的本钱啊,千万输不得哦,你可再也别像上次那样,看见血就跑。
李景隆答应得很痛快,像一个豪爽的赌徒,带着这些本钱,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
当他率军前进到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遇到了朱棣的阻击部队。
历史真的能重演,而且很快就重演了一回,李景隆的军队又是先胜了一回,而且取胜的又是瞿能(时为大都督)和其儿子——朱棣的军队遭到瞿能父子和先锋官平安的伏击,被打退。第二天,朱棣方面又吃了亏,房宽率领的后军被打败,降将陈亨中伤逃走。朱棣不要命了,亲自率领几千精锐,冒着枪林弹雨突入阵中,这才扭转局面,干掉不少政府军。
事实证明,李景隆脑子里并非全是水,也知道玩儿计谋,当两军激战正酣,他突然挥师绕出燕军背后,对燕军来了个前后夹击。朱棣又是亲自上阵,前后换了三匹马,箭射完了,就挥剑作战,差点被瞿能活捉。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景隆最终也未抓住天赐良机,反而被朱棣绕到背后放火,同时发动猛攻,最能打的瞿能父子以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全部阵亡,先锋官平安也败于燕山中护卫副千户朱能之手。
这一仗下来,反胜为败的李景隆军死伤十多万,又被燕军追杀、坠河溺死数万。李景隆带领剩余人马,连夜逃往济南。
说好的不再逃呢?
05
白沟河之战后,李景隆真的把建文帝压箱底的本钱输掉了,建文帝从此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征讨,致使朱棣转守为攻,在战场上处处占据主动。
即使是心肝宝贝,在外面闯了大祸,回来也免不了打一顿屁屁。李景隆闯下如此大祸,犯下如此滔天罪行,包括当初推荐他的黄子澄在内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建文帝杀了他以谢天下,却统统被建文帝置之不理。
如果那时有一个人的脑袋被驴踢了的话,那人一定是建文帝。他不但不处罚赔光老本的李景隆,还继续委以重任,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命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营地请和,表示愿意划江而治。
他们小看了朱棣,人家才看不起这点蝇头小利呢,他要的是整个江山!
去你外婆的议和!朱棣尿都不尿他们,继续进兵。
最后关头,深受皇帝信任的李景隆干了什么呢?
——当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城门,像迎接自己人一样,欢迎燕军入城,首都南京沦陷。
不知是谁在宫中放了一把火(有人说那把火是朱允炆亲自放的)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来了个人间蒸发,有人说他自焚而死,有人说他从地道逃走,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去也。
在这里,咱们姑且认同建文帝自焚之说吧。
不知建文帝在被火海吞噬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后来被他找理由逼得自杀的耿炳文?不知他是否意识到,如果继续重用耿炳文,耿炳文哪怕干不掉朱棣,也能发挥他的长处挡住朱棣的南下之路,而只要能做到这点,就能给朝廷翻盘的机会?
至少,与把建文帝坑死的李景隆相比,耿炳文对朝廷是忠诚的,打仗是竭尽全力的。
实际上,建文帝在把耿炳文换掉的时候就“死”了,“死因”是“自杀”。
文:沙尘暴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