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很给力的,再说李善长吧,也厉害,明朝开国功臣,所以李善长对于朱元璋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但是后来朱元璋的皇帝位置坐稳了,这个朱元璋就厉害了,就开始越来越讨厌这个李善长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哦?下面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事出必有因!
看题目就知道,最开始朱元璋是比较喜欢,恩,不对,两个男人之间这么说好像容易引起歧义,应该说欣赏才是。
最开始朱元璋应该是比较欣赏李善长的,可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会越来越讨厌李善长了呢?
那个永恒的日子,四十二岁初春,你我相遇的日子
元至正十四年,朱元璋率众离开郭子兴南下滁州途中,与四十二岁的李善长相遇。
《明史》中这样记载两人的第一次相遇:
“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大悦”。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与李善长第一次见面交谈之后,朱元璋可不是一般的高兴,而是大悦!
紧接着,朱元璋与李善长第一次合作,便顺利攻下了滁州。
“善长啊善长,你可真是我老朱的福星啊!”当时的朱元璋身边并没有什么有本事的读书人,朱元璋清楚,打天下光靠一群武夫是不行的,此时,有勇有谋的李善长投奔于他,可谓是犹如天助。朱元璋当然高兴!
要说两人的相遇使得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印象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彻底稳固了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明史》中记载: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这个郭子兴何许人也?
朱元璋被逼无奈走上造反的道路后,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由于他有勇有谋,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后来郭子兴还将他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而马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马皇后。而郭子兴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岳父大人。
朱元璋攻下滁州之后,因为被红巾军中其他两位元帅排挤,郭子兴只得前来滁州找朱元璋。令郭子兴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提,朱元璋便把自己手下两万多精锐部队交给了郭子兴。由此可见,朱元璋是何等的有胆略和气魄。但,毕竟手下的兵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虽然朱元璋没有贪恋权势将兵权交给了郭子兴,但是,郭子兴心中多少还是有些顾虑的。
一次,郭子兴听信手下人的谗言,说朱元璋接纳郭子兴的仇人——孙德崖,还将孙德崖的部队引入城内。于是,郭子兴一气之下夺了朱元璋的兵权,并且还拉拢李善长,希望李善长为他郭子兴效命。但是,李善长并没有答应,而是态度坚决地和朱元璋站在了一起。李善长其人,真可谓慧眼识珠。
经此一事,李善长在朱元璋心里一跃成为了同徐达、汤和等从小跟随朱元璋一起长大的伙伴一样的地位,深得朱元璋的倚重。
从此,朱元璋的地盘越来越多,而李善长的官也越做越大。
让我往后的时光,每当有感叹,总想起一同打天下的时光。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在李善长等人的极力劝谏下,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吴王,同时封李善长为右相国。
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
洪武三年,朱元璋正式大封功臣。对于李善长,朱元璋有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其功绩:“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明史》中这样记载当时的册封情况:
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善长位第一,制造比之萧何,褒称甚至。
当时同李善长一起被册封的还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看出来了么,这五位可都是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经历过无数次大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大将。而且,李善长的排位还在这五人之上,位居首位。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长女临安公主下嫁于李善长长子李祺,从此李家一跃成为了真正的皇亲国戚。
直到此时,朱元璋应该还是很欣赏李善长的,不然也不会如此抬举于他。
那时候的我们,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而又是为什么,人富贵时,一定要让真心待你的人受伤。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善长后来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和欣赏了呢?
这里,我们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说,是李善长自身的性格缺陷所致。
李善长从一介穷书生到最后官拜左相,作为开国第一功臣,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骄纵。《明史》记载: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李善长外表宽厚平和,内心却是个刚愎自用之人,待人刻薄。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就上奏朝廷追究他们的罪责,把他们贬职了。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暗暗生厌。
当然,这个仅仅是开始,墙倒众人推,盛极必衰,官场之上更是如此。
上文提到,洪武九年,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长子李祺,李家可谓风光无限,在朝中无人能及。可是,就在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就上疏道:“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
洪武十三年,左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洪武十八年,李善长之弟,李存义父子被告发称为胡惟庸之党羽,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没有将二人诛杀,而是改判流放。但是,李善长并没有任何表示,朱元璋对此也怀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改建府邸,因人手不足,向汤和借卫士三百人,随后,汤和向朱元璋告发此事。
同年,胡惟庸案再度发酵,朱元璋下令将李存义父子再度逮捕审讯,李存义供出当年胡惟庸谋反前,曾派他去劝说李善长,李善长虽未应允,但也未向朱元璋上报此事。加之,有大臣说天降异象,要有灾祸发生,需降在大臣身上以应之方可免此一劫。最终,时年七十七的李善长,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被赐自尽,而后,全家上下七十余人一同被处死。
李善长死了,他的死是如此的牵强附会,不仅作为后人的我们看到以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就连当时朝中的官员也是如此。
《明史》中曾用一位官员的话来分析李善长之死实属不该:(大意如下)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朝中一小官王国用就上奏,谏言朱元璋李善长之死是荒谬的,他指出李善长不可能谋反有多个原因,比如他年事已高,且位极人臣,即使谋反成功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更何况,朱元璋借奇特的天相来定李善长的罪,更是牵强附会,让天下人寒心。不过,李善长既然已经死了,说这些也没什么用,只是希望朱元璋以后多加注意,不要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耐人寻味的是朱元璋对此事的回应,向来专横独断的他竟然没有怪罪王国用尖锐的指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主观方面李善长之死实在是不应该,那么为什么他会落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呢?这就需要我们从客观方面的原因来分析,李善的不得不死的原因了。
在那相似的深夜里,你是否一样,也在静静追悔感伤。你将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感伤。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富贵就不在。
第一,李善长、胡惟庸等,是朱元璋加强皇权的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开国帝王,汉高祖刘邦虽然只是一个亭长,但好歹也是一个小官。其他则更比不说,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出身家世的。而朱元璋呢?他是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放牛娃,一步步蜕变为帝王的。
因此,受“小农思想”的影响,朱元璋登上皇位以后,更是对任何人都不信任。马皇后死后,这种不信任更是被无限扩大。
上文提到,李善长是被胡惟庸一案牵连而死。那么,胡惟庸一案案发是在洪武十三年,而李善长被牵连是在洪武二十三年,为何胡惟庸一案的影响会如此深远,整整十年过去,都还会引起轩然大波呢?
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想要废除已存在千年的丞相制度。简单地讲,丞相的权利是非常大的,甚至有时候还能干预皇帝的决策。因此,对于朱元璋来讲,整个天下是他家的,这些人又凭什么来干预他这个“一家之主”呢。所以,朱元璋采用了一个“欲擒故纵”的策略,放任胡惟庸做大,待最后给他来个致命一击,从而不仅要使胡惟庸一命呜呼,就连丞相这个制度都被朱元璋废除。
李善长是做过丞相的人,而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也是李善长极力推荐上去的。胡惟庸自然是好收拾的,而李善长呢,他跟随朱元璋三十多年,对朱元璋的可怕是绝对深有体会的。况且,李善长可是有朱元璋亲自赏赐的“免死金牌”的。因此想要杀掉李善长,就必须要借胡惟庸一案,以“谋反”罪处之。
第二,消灭淮西集团,平衡朝廷政局。
明朝见过之后,朝廷中的官员很快分为两大派系:淮西派系和浙东派系。
两大派系在建国之后便争斗不止,而朱元璋则高高在上,坐在一旁,一副看戏的姿态。
洪武八年,刘基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以刘基为首的浙东派系也轰然倒塌。
浙东派系的倒台,使得淮西派系迅速发展壮大,直至胡惟庸案爆发,虽然朱元璋处置了胡惟庸等人,但是,淮西派系最大的后台,李善长却并未受到牵连。李善长不倒,淮西派系就不会倒。而浙东派系倒台之后,淮西派系最大的敌人便成了朱元璋,因此,为了平衡朝中局势,李善长必死。
第三,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孙能够坐稳皇位,不至落入旁人之手。
这一点,最直接最简单,也最重要。不光是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徐达等文臣武将,他们的死,背后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这一点。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