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是明朝初期官员,官居翰林院文学博士。后来朱棣以“靖难”为由,率军进攻京城,而明军用来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不过朱允炆最后不敌朱棣,朱棣入京,多数官员为了保命纷纷转投旗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最后被捕入狱。朱棣更是下狠手,直接诛杀方孝孺十族,共873人,方孝孺也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被诛十族的人。但这件事也负一定争议,十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历史上号称被灭十族的人,只有明朝的方孝孺。明太祖在位的时候,方孝孺一直在地方上教书,并没有参与政事。不过他和太子朱标是同学,再加上在读书人里面名头响亮,朱元璋也很欣赏他。朱允炆登基以后,遵照太祖的遗训,召方孝孺进了京城,授给他翰林学士的官职,搁在现在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属于白丁入仕,而且一步到位的人物。
仔细研究下古代文人当官的制度,除了通过科举考试之外,有贤名、会写诗填词、文化修养高的人都有天上掉馅儿饼的机会,只可惜有些馅儿饼好吃,有些吃了会噎死人。
朱允炆很倚重方老师,登基诏书也交给他草拟,这可是天大的恩惠。方翰林也不负所望,所拟的诏书洋洋洒洒上千字,文辞优美、言之有物,烧掉了老方不少脑细胞。不过他做梦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四年,朱允炆的叔叔朱棣攻入了南京,夺了侄子的天下。朱棣也让他起草登基诏书,他不肯被老羞成怒的朱棣杀了,起草诏书这个曾经让他无比自豪的任务,最终却让他陷入万劫不复。
朱棣为啥非得让方孝孺起草登基诏书呢?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自己当皇帝的事变得名正言顺,只有方孝孺起草这个诏书,才能堵住天下人的嘴,“防人之口胜于防川”,方孝孺都愿意为他服务,天下的读书人还能有什么话说?
方孝孺是个犟骨头,他认定朱棣就是谋逆,刚被召见进了朝堂,当着朱棣和大臣们的面,他就开始大哭。朱棣以为他就是装装样子,为了感化他,就拍着胸脯说:“我就是学习周公,来南京是为了诛杀奸臣、辅佐我侄子来的,哪里想到他自杀死了,事情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方孝孺反问他:“那你为啥不立皇帝的儿子?”朱棣说:“国家有赖于年长的人治理。”方孝孺又问:“那你为啥不立皇帝的弟弟?”朱棣被噎住了,只好强词夺理:“你管得太多了,这是我们朱家的家事。”不愿跟他再争口舌,命左右取来纸笔,让老方起草诏书。
方孝孺早就下定了必死的决心,接过笔就扔在了地上,一边哭着一边说:“要杀就杀,要剐就剐,给谋逆起草诏书这种事,我是坚决不干的。”朱棣涵养再好,也实在忍不住了,盛怒之下命人将方孝孺拉出去杀了。
朱棣真有太祖的遗传,不但活剐了方孝孺,还诛杀了他的十族。反正一些明朝杂记上是这么写的,不过这件事可能不是真的,里面或多或少有演绎的成分。
首先,给方孝孺收尸的是廖镛和廖铭,这哥俩是老方的门生,是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古代的“十族”是包括当事人的门生故吏的,如果真是被灭了十族,他的这两个学生就算不算在内,怎么可能会被允许收尸呢?其次,就是当朝的记载也显示,方孝孺的弟弟方孝友是主动跟着哥哥去刑场赴死,没有被拘押一说。方孝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是自缢而死,两个女儿是跳进秦淮河死的,这些事情都有据可考。《明史》里面只记载有“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这样的话,没有说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这样说不是要替朱棣辩白,而是为了还原真相。其实,灭十族这种说法更可能来源于“连坐”,“连坐”就指的不是本族人了,而是跟方孝孺案有关联的人。
当时朱棣刚继位,跟方孝孺一样,许多人都反对他,以方孝孺为文化领袖的读书人就不在少数。特别是方孝孺被处死,引起了全国各地读书人的愤怒,他们以文字、集会等方式纪念方孝孺,向朱棣示威、声讨朝廷是非常有可能的。朱棣为了稳固统治、消灭这些反对的声音采取“连坐”的手段,诛杀了全国八百多人才可能是事情的真相。
朱棣灭方孝孺十族,只能证明他是个暴君,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罗织罪名、诛杀反对者才更符合他当时的利益。因此,方孝孺有没有被灭十族,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抱着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论证。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