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这个词我们说了很多年,我们自己是华夏民族,是华夏子孙,但是你知道华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吗?夏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夏朝,难道华指的也是古时候的一个朝代吗?夏朝之前会不会还有一个华朝,所以后世才流传有“华夏”这个词?今天我们就来揭秘看看,到底有没有华朝这个朝代呢?
我们中国人自称自己是“华夏子孙”。这里的“夏”很好理解,就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民族。那么,“华”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也指某一类族群,比如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华”族(或者说“华朝”)呢?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夏”族的构成。
“夏”族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当时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在我们知道的历史中,炎帝部落在这里发展起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居于炎部落西北部的黄帝部落羡慕炎帝部落优良的生活条件,与炎帝部落打了一仗,最终,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
不过,中国古代的战争,一开始就和西方古代不一样。西方古代一个部落或国家打败了另一个部落或国家的时候,一般会把那个地方的人杀光或者撵走。但中国古代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融合能力。也因此,炎黄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同住在中原地区。
在此之后,炎黄部落战胜蚩尤部落,再之后,中原地区建立了夏朝,然后商朝替代夏朝,周朝替代商朝,到那时候,华夏族也就差不多完全成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显然是不存在一个“华”族的。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域。再说了,果真有一个“华”族,它肯定比“夏”族还大。因为它排在“夏”的前面嘛。但“夏”族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区,那这个“华”又住在哪里呢?
有人说,不对呀,明明《左传》中曾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把“华”与“夏”并列在一起,你怎么说“华”族不存在呢?
但是,我们又得看到,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又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虽然依然把“华”和“夏”并列在一起,但是,孔颖达不是从地域上来说的,而是从文化上来说的。他说,“华”讲的是礼仪,“夏”讲的是服饰、衣冠,并以此借代整个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
孔颖达的解释,其实给予了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华夏”一次的可能性。什么可能性呢?
其一,“华”与“夏”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的中原地区。孔子所说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是一种互文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说,“华”就是“夏”,“夏”就是“华”。到了后来,甚至我们只说“华”,不说“夏”了。比如,我们现在都只是说“中华”,但是并没有人说“中夏”。
其二,“华夏”一词是一个偏正结构。“华”是用来修饰“夏”的。在这里,“华”是华丽、华美这样一些意思。我们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的一块肥沃的土地,不但能够出产丰富的粮食,还是非常宜居之地。也正因为这样,才引起了周边民族的觊觎和反复争夺。可以说,这里完全是一块肥肉。而这个“华”字,正是表达了对“夏”这块地域的赞美,或者说是向往。
其三,“华夏”是对中原之地礼仪之邦的肯定。正如孔颖达所说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首先是因为中原地区物产丰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有了物质上的保证后,文化礼仪才能跟上来。而中原地区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礼仪”。
而且,古人对“礼仪”是极为重视的,我们从“华夏族”的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端倪。
比如,本来炎帝部落生活在中原地区,更富裕。为什么作为入侵者的黄帝部落战胜炎帝部落以后,我们后人更看重黄帝部落,就是黄帝部落更重“礼仪”。再比如,周朝作为入侵者,取代住在中原地区的商朝。也是因为周朝非常重视礼仪,并且整理出一套“周礼”,作为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此,西周为后人广泛推崇,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华夏”精神气质的一个朝代。
以上三种解释,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表示,可以这样表述,什么是华夏族?就是古代生活在中原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民族。
上一篇:鬼方人是怎样的?在哪里?
下一篇:鲧禹治水有什么不同?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