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叡就不再是明君了?

时间:2019-11-01 18:01:09 作者:三国逐鹿 来源:网络

诸葛亮的死,对蜀国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了,不过作为诸葛亮的老对头的司马懿,他可能也没那么好过,因为对于魏国来说,司马懿有一个很大的价值就是对抗诸葛亮,可是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价值就减去了一大半。然而在这时,为什么连曹叡都不再是之前的明君的样子,转而变得颓废,成了一个昏君呢?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叡就不再是明君了?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曹睿的身份。曹睿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从曹丕继位算起)。年轻时的曹睿相貌俊美,十分聪慧,博闻强识,才能让人惊异。其祖父曹操更是因其的才能对其倍感喜爱。而曹睿在曹丕死后继位前期也没有让曹操失望。但是为何其在诸葛亮死后就变得颓废且不再像个明君了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从曹睿母亲的死对其的重大打击角度来分析。

据《三国志·魏书·明帝传》记载:

帝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于尔三世矣。

并且再每次与大臣举行宴会时,曹操都会带着曹睿"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由此可见曹睿在扒拉心中还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继承者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曹操选择曹丕当作下一任继承者就包含了想让曹睿做第三任魏主的意思。

但是为何曹睿在后期又会性情大变纵情享乐呢?如《三国志》所言:文帝以郭后无子,诏使子养帝。帝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

因曹丕无子,将曹睿过继给郭后抚养。但曹丕却因郭后诋毁赐死生母甄氏,导致其不得善终。想必曹睿内心也是记恨文帝(曹丕)的。但甄氏死时他尚年幼,面对文帝与郭后毫无抵抗之力,自然会隐忍不发。但当他做了许久的皇帝时,根基较稳,多年的积怨一朝爆发,有此放纵行径亦不足为奇。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叡就不再是明君了?

第二,从曹睿生活习性、性格改变的角度来分析。

人都是会变的。从前曹睿因郭后对其不喜,未当上太子之时只能时时刻刻小心谨慎,遵守礼仪。以自己的聪慧仁爱来赢得曹丕的喜爱。但曹丕死后,曹睿做了皇帝,无人约束,他的本性自然也就暴露无遗了。大兴土木,广招妃嫔,生活奢侈,不知节俭。而曹魏大臣中大多数人又屈服于曹睿的"王位继承者"的光环,使得曹睿更加放肆。

曹睿其实本人是非常有能力的,不然也不会有率军大败蜀军,逼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功绩。但是在此时与曹魏对敌的蜀汉一大谋士诸葛亮已死,诸葛亮死后,自然削减了曹魏政权的来自外部的压力。而卡在曹睿嗓子眼里的那块石头也自然就落了地,因此曹睿自然会比之前更加的放纵自我,日益颓废最后成为昏君。

第三,从曹睿的一意孤行不听忠臣劝谏的角度来分析。

由《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可知,曹睿降旨大土木兴建芳林园,而忠臣司徒董上表劝谏之时,曹睿却大为恼怒说:

董寻不怕死耶"。仍下令大兴土木,耗费了国家钱财,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困苦。

这与其之前的面对曹丕时的"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的仁爱表现大相径庭。

而此时的曹睿不听忠臣劝谏,纵情放肆,又怎么会是明君所为呢?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曹睿却下令斩首勇于劝谏敢进忠言的太子舍人,让一众臣子寒心,之后又怎么会有人再为曹魏的安危所担忧呢?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曹叡就不再是明君了?

第四,从曹睿身体状态不好,有可能预见到来日不多的角度来分析。

据《三国志》记载我们不难知道,曹睿继位时年仅12岁,而其在位后期又大肆甄选民女。虽然此时曹睿正值壮年,但却因为其的骄奢享乐身体早已被损坏,之后再加上曹魏连年征战,国力不如以前,国库也面临着空虚,大臣们又纷纷的给曹睿上折陈述其中的弊处,导致曹睿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

而其之后却愈来愈放肆的行为也昭示着他并没有听从忠臣义士的劝告,变得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失去民心。此时的曹睿或许已经预料到了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不再像他年幼时有那样谨守礼法,一心为民,想做个贤明的君主了。而诸葛亮之死更让曹睿失去了压力,不再担心魏国的后路,日益成为骄奢淫逸之人。

由上文提到的内容我们不难知道,曹睿自身其实只有打仗之勇,却无治国之能。他视诸葛亮为生平大敌,而诸葛亮一死,他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日渐颓废,最终败坏了曹魏的根基。而纠其根本,曹睿正是失去了军事上来自诸葛亮的压力,才会变得如此昏庸。由此观之,压力即是推动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正是有压力的推动,我们才能不断的前行,风雨无阻。

阅读全文

网友评论

上一篇:三国时期内侯,亭侯,汉寿亭侯这些官职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衣带诏内容是什么?

相关文章

图文热点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