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史记索隐》和《汉书注·诸侯王表》中,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不过很多人觉得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难以背负霸主之名。其实宋襄公的确有继承齐桓公霸业的野心,想与楚国争霸,但宋襄公的仁义之心过于理想化,导致他一度被楚国挟持,当做人质。关于宋襄公的一生,有很多争议,有人觉得宋襄公“蠢”,但也有人敬佩他仁义有信。
话说,春秋时期涌现出了好几位霸主,有最先小霸于诸侯的郑庄公,有高居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有成就百年霸业的晋文公。当然也少不了以小国之资而称霸的宋襄公,他能被后世公认并且列入春秋五霸之一,着实让很多人费解,因为其刚刚称霸,或者说在图霸的过程中,突然就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终成千古笑柄。
到了今天,有一句对宋襄公的评语最为贴切,“过于理想化的仁义道德”,然而笔者认为,其根源是宋襄公贪慕虚荣,妄图虚名的蠢君子。为何这么说,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宋国从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建国以来,就一直毫无起色,毕竟它地处中原腹地,乃四战之地。虽说中原腹地经济繁荣、物产丰富,但也架不住那么多的诸侯国你争我夺。从整个春秋战国,乃至中国古代史的长远视角来看,能够统一天下的势力往往都出自边缘地带,秦地处西北,终一统天下;北魏、北周、隋和唐都是出自西北地区的关陇集团,因为他们有着广袤的战略缓冲地带,可以专心地向一个方向扩张。所以地理上的劣势就决定了宋国几乎不可能称霸中原。
再往近了说,最先小霸于诸侯的郑庄公虽然地处中原,但也没过一代就消弭了不是;而后齐桓公凭借地处东方,入主中原这才能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是齐桓公饿死在病榻之上,齐国内战四起的时候,中原便出现了无人制霸的真空地带。宋襄公由于此前被齐桓公嘱托过,要帮助齐国太子吕昭保住齐国君位,也正因他率军护送太子昭成功继位,而从此名声大噪。
这突如其来的荣誉一下冲昏了宋襄公的头脑,他从小信奉仁义治国,仁义待人,甚至还曾要把宋国国君之位让给他庶出的哥哥目夷,可见他仁义到了几乎“洁癖”的程度,后面还会说到泓水之战他更为奇葩的仁义理由。一方面是他仁义治国或者仁义制霸天下的理想主义作祟,另一方面是突如其来的荣誉让他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以至于根本没认清宋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强弱,也根本没意识到称霸的基础前提乃是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有充裕的国库做后盾。
宋襄公不顾哥哥兼宋国丞相目夷的极力劝阻,毅然决然开启了他艰难的图霸之路,他首先扣押了滕宣公,又效仿齐桓公九合诸侯那样,频繁召集会盟。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将卫、邾、曹、滑等几个诸侯国集结在了一起,但仔细一看的话,这几个国家都算是诸侯国中的小国,楚国在南方蠢蠢欲动,齐国在东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郑国、蔡国、陈国都和他不是一个阵营。可就这样,宋襄公依然召开了鹿地会盟,并且没经过齐君和楚王的认可就自居为盟主,并且还一意孤行约定了下次会盟的时间地点。
然而,宋襄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居然约定不带军队参加,也就是要搞一次君子会盟,不知是单纯还是蠢,争权夺利的时代,他还要当君子,而且还期望别人也会像他一样当君子。然而,这次盂地会盟就让他成了阶下囚。
目夷也曾劝过宋襄公,让他带上军队,以防不测。可固执的宋襄公依然轻装上阵,毫无防备。岂料楚国早已在盂地埋伏好了军队,就等着和宋襄公谈不拢的时候武力解决。果然,宋襄公正与楚成王争论之时,楚成王一声令下,伏兵突然冲出来将宋襄公捉拿羁押,并且还带回了楚国,此刻宋襄公名誉一落千丈,从春秋霸主的热门人选变成了楚成王的阶下囚。
三个月之后,诸侯们再次在薄地会盟的时候,鲁僖公出面调解之下,楚成王这才将宋襄公放回宋国。本应该吃一堑长一智的,然而他却依然固执己见,还要继续他的图霸事业。
由于郑国偏向了楚国,宋襄公自然不满,便带兵出征讨伐郑国,结果楚成王得知之后,派出大将成得臣一举攻到了宋国家门口,吓得宋襄公赶紧撤军,最终在泓水两军对峙上了。之前说过宋襄公“洁癖式”的仁义,这次泓水之战中他的表现用“洁癖”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了,甚至可以说是奇葩。两军对垒,楚君渡河冲杀而来,本可以等楚军半渡的时候出兵掩杀过去一举获胜的,宋襄公却执意要等楚军渡河完毕之后才肯出战,这还不算完,渡河之后还要整顿军纪,排兵布阵,宋襄公也照样一个字“等”。
就这样,两次击败楚军的大好时机被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给耽搁了,并且此战中,宋襄公大腿还中了一箭,也导致宋军惨败而归。泓水战败之后,宋襄公回到襄邑养伤,一直过了大半年都不见好,毕竟古代又没有疗效特别稳定的消炎药,小伤小痛很容易要人命的。公元前637年夏天,宋襄公久治不愈一命呜呼了。
综上,宋襄公根本没认识到宋国当前的国力强弱,以及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还有那个时代早已礼崩乐坏的社会风气。而他居然秉持着可笑而愚蠢的“仁义”妄图以小国之资图霸中原,且不说他霸业未成,光是曾做了楚成王的阶下囚,就可以被后人当作千古笑柄!
上一篇: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
下一篇:息妫和楚文王关系如何?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