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本这个国家,不得不说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斗的民族,早在我国唐朝、明朝、清朝的时候都有过对朝廷的侵略战争。我国为了保卫藩属,也是为了制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三次出兵朝鲜大战日寇。前两次中国都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追击,只要日本求和认输,战争也就结束了,进攻日本本土,从来没有被朝廷考虑过。
元朝是唯一打算征服日本的朝代。出于蒙古人的扩张天性,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要求日本臣服,但遭到日本人的拒绝。于是,忽必烈决定发动征日战争,迫使日本投降。
当时日本的实权掌握在北条氏手中,这个北条氏不是镰仓幕府的将军,仅仅是幕府中的大臣。日本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是幕府,而幕府又被权臣北条氏把控。这样的权力结构可能也是北条氏不肯投降的原因之一。
北条氏命令加强面对朝鲜方向的防御,把军队主力调往九州西部,并保留一定的机动兵力,随时准备抗击登陆的元军。可以说,日本上下对元军的来袭深感恐惧,蒙古人的兵威他们是听说过的。
1274年10月3日,征东元帅忻都,率领三万多蒙、汉、高丽混合部队,从高丽合浦出发,对日本沿海发动袭击。20日,元军船队进入博多湾,登陆后开始进攻日本防守部队。
蒙古骑兵与原先的南宋步兵相配合,还有震天雷等早期的火器,对日军构成了很大的优势。据日本史书记载,打到黄昏,日军损失惨重,实在抵挡不住,不得不撤到太宰府水城。
令人意外的是,元军当晚回到船上休息。夜里遭遇台风,刮翻了两百多艘战船,大部分士兵葬身鱼腹。忻都连夜下令撤退,回到高丽,结束了第一次征日。
忽必烈没有放弃征日计划,准备更多的战船、更多的兵力,在1281年,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远征。这回总兵力达二十万,蒙古军4.5万,高丽军5万,汉军10万。统帅仍然是忻都,副将是汉将范文虎。
双方的主战场依然在博多湾,日本吸取了第一次战争的教训,在这里修筑起一道长长的石墙,既作为防御工事,又可以限制蒙古骑兵的机动。这种石墙在日本沿海各个重点区域都有,使元军很难找到合适的登陆地点。
7月初,元军开始登陆,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有了石墙作为依托,日军阻挡元军一个多月,使其无法向内陆推进。元军白天进攻,晚上回到船上休息,这是元军犯的最致命错误。
8月1日,台风再次袭击日本,整整四天的狂风暴雨把元军大部分战船送入海底。忻都和范文虎乘船逃回高丽,把残余的十万元军丢在了日本的海岸上。
别看剩下的元军人数挺多,但失去统帅的军队还不如一群羔羊。更何况没有粮草,这些原本的南宋军队根本无心战斗。日军发起进攻后,元军很快就崩溃了,被俘数万人。
忽必烈没有死心,准备大造战船第三次出征。但是,对安南的战争拖延了造船计划,直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征日计划便停止了。
日本人把这场台风称为神风,认为是天神保佑日本。在赌国运的战争中,常常会把神风抬出来,希望象当年摧毁元军一样,消灭帝国的敌人。
除了台风因素外,元军本身的失误可能才是导致失败的最大原因,尤其是第一次博多湾之战时,日军还不适应元军的战术,已经被元军突破了滩头防御,不得不退守到内陆。
蒙古骑兵却沿用大陆上作战的规矩,夜间退回到船上,而不是占领滩头阵地建立桥头堡。蒙古军作战十分强调机动性,晚上会远离敌军,后退几十里再安营。这样既可以防止敌军夜袭,又便于次日选择新的战术,迂回到敌军的侧后方发动攻击。
但是,这样的战术在登陆作战并不适合,夺取滩头阵地,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向内陆挺进,才是正确的作法。蒙古人不了解这一点,猬集于船上,被台风一锅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征日的元军大部分是投降的南宋军队和高丽军,装备和士气都远不如蒙古军。台风摧毁蒙古军主力后,他们更不会拼死战斗,纷纷投降。
所以说,元朝征日战争的失败,完全归功于台风肯定是偏颇的,元军本身的错误,还有日本全国的坚决抵抗,共同促成了这场战争的结果。
上一篇:忽必烈为什么传位给铁穆耳?
下一篇:忽必烈是如何赢得了皇位之争的?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