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年,诸葛亮率领大军准备进攻祁山,曹魏方面曹真重病,所以曹睿派司马懿前来抵挡诸葛亮。司马懿在打仗方面的经验和诸葛亮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诸葛亮此后大破司马懿,使得司马懿只能退回保营,此后再也不敢主动出击。不过诸葛亮粮草出现接济不上的问题,只能选择退兵。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血流成渠”,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一回,发生在诸葛亮北伐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杨仪、司马懿和张郃。原文如下:
却说西凉人马倍道而来,走的人马困乏;方欲下营歇息,被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将锐兵骁,雍、凉兵抵敌不住,望后便退。蜀兵奋力追杀,杀得那雍、凉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孔明出城,收聚得胜之兵,入城赏劳。忽报永安李严有书告急。孔明大惊,拆封视之。书云:“近闻东吴令人入洛阳,与魏连和;魏令吴取蜀,幸吴尚未起兵。今严探知消息,伏望丞相,早作良图。”孔明览毕,甚是惊疑,乃聚诸将曰:“若东吴兴兵寇蜀,吾须索速回也。”即传令,教祁山大寨人马,且退回西川:“司马懿知吾屯军在此,必不敢追赶。”
于是王平、张嶷、吴班、吴懿,分兵两骆,徐徐退入西川去了。张郃见蜀兵退去,恐有计策,不敢来追,乃引兵往见司马懿曰:“今蜀兵退去,不知何意?”懿曰:“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不如坚守,待他粮尽,自然退去。”大将魏平出曰:“蜀兵拔祁山之营而退,正可乘势追之,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坚执不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在卤城一带与司马懿展开较量。其间,魏军遭诸葛亮重创,郭淮建议调遣雍州及西凉兵力前来增援。诸葛亮闻讯后,趁孙礼所率敌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突袭,再度重创对手。此时,留守永安的李严突然写信给诸葛亮,说是东吴准备兴兵入侵蜀汉。诸葛亮心中虽然疑惑,但担心有失,下令全军撤回汉中。在撤军途中,诸葛亮射杀了曹魏名将张郃。回到成都后,诸葛亮又查明李严因军粮筹措不及而谎报东吴入侵之事,下令将李严贬为庶民。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血流成渠”, 意为鲜血流成了河。形容死伤的人极多。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卤城激战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载:“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这也是诸葛亮数次北伐期间取得的最为辉煌的胜利。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孙礼率兵增援并被诸葛亮击败之事,却并非历史的真实,只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按照《三国志·孙礼传》的记载,在司马懿坐镇西北期间,孙礼先是在淮南地区对抗孙权,后来被调往朝廷任职,从未出现在西北战场。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他率部增援司马懿之事。小说作者如此进行虚构,无非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李严谎报军情一事,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李严传》载:“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从这段记载来看,李严的确曾给诸葛亮写过信,让诸葛亮撤军。但等到北伐大军撤回汉中后,李严有故意声称军粮充足。诸葛亮经过调查,发现李严是为了掩盖军粮运输出现的问题而故意欺瞒,后来将李严贬为庶民。
别看是短短的一封信,所带来的杀伤力却是惊人的。因为这封信,张郃这位威震一时的曹魏名将殒命沙场;因为这封信,蜀汉的托孤大臣李严也被贬为庶民。而这封信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而言,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张郃一死,司马懿彻底掌握了曹魏西北战场的军权,再也无人敢质疑自己的命令。而对于诸葛亮而言,这封信令自己除掉了政敌李严,也消除了隐患。从此,蜀汉再也没人对诸葛亮都成威胁。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