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自立称帝后,刘备为了将汉室继续延续下去,第二年便在成都称帝。不过汉献帝依然在世,刘备当时也比较犹豫,不知道自己顶替汉献帝究竟合不合适。最后在群臣的建议下,还是坐上了皇帝之位。当然刘备这个皇帝也就当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而且此后发动的夷陵之战给蜀汉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言听计从”,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发生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刘备。原文如下:
孔明苦劝数次,汉中王坚执不从。孔明乃设一计,谓众官曰:如此如此。于是孔明托病不出。汉中王闻孔明病笃,亲到府中,直入卧榻边,问曰:“军师所感何疾?”孔明答曰:“忧心如焚,命不久矣!”汉中王曰:“军师所忧何事?”连问数次,孔明只推病重,瞑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请问。孔明喟然叹曰:“臣自出茅庐,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听计从;今幸大王有两川之地,不负臣夙昔之言。目今曹丕篡位,汉祀将斩,文武官僚,咸欲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不想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若文武皆散,吴、魏来攻,两川难保。臣安得不忧乎?”
汉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议论耳。”孔明曰:“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何可议?岂不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汉中王曰:“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孔明听罢,从榻上跃然而起,将屏风一击,外面文武众官皆入,拜伏于地曰:“王上既允,便请择日以行大礼。”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丕篡汉自立,建立了曹魏帝国。不过,曹丕并没有加害汉献帝刘协,而是将其册封为山阳公。但蜀汉却盛传汉献帝刘协已经遇害。刘备下令百官挂孝进行祭奠。此时,诸葛亮了联合众臣提出要刘备称帝的请求,结果遭到刘备的断然拒绝。诸葛亮设计,假装病重。刘备前来探望时,诸葛亮再度提出称帝的建议。刘备推辞说等到诸葛亮痊愈后再谈此事,诸葛亮跃然而起,与早已留在府中的群臣下拜行礼,要求刘备称帝。此后,刘备自称皇帝,建立了蜀汉帝国。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言听计从”, 意为说的话和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小说中提到的蜀汉误传汉献帝刘备遇害及刘备称帝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此后,以诸葛亮、许靖为首的众臣纷纷上表,要求刘备称帝。另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为了尽快让刘备登上帝位,诸葛亮还对刘备说过这样一番话:“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群臣的称帝建议,刘备究竟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备似乎并不同意称帝的主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在部分大臣上表要求刘备称帝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三位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他们的结局都非常悲惨。
首先第一位是曾经为刘备稳定益州局势立下大功的刘巴。据《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载,对于部分大臣提出的刘备称帝主张,刘巴认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他的这番表态引起刘备的不满。从此,刘巴心惊胆战,“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一年后郁郁而终。
还有一位反对刘备称帝的是益州名士费诗。他曾经受刘备的委派来到荆州,成功化解关羽与黄忠的不满,称得上了有功之臣。不过,对于刘备称帝的建议,费诗这明确表态了自己的反对立场。《三国志·费诗传》中明确记载了费诗的态度。他认为:“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费诗的这番表态造成的后果也非常严重,被刘备认定是“忤指”,随即被贬为永昌从事。
与刘巴与费诗相比,还有一位大臣的命运更为悲惨,也更令证明刘备对于称帝的真实态度。这个人名叫雍茂。《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载,刘巴反对刘备称帝时,主薄雍茂也在旁附和刘巴的看法,结果“(刘)备以他事杀茂”,说穿了还是因为雍茂反对刘备称帝而惨遭杀身之祸。由此观之,刘备所谓不同意称帝的态度完全是在故作姿态,而当有大臣明确提出反对称帝的主张后,刘备的真实面目立刻暴露了出来,其实早就想当这个皇帝了。
上一篇:血流成渠什么意思?
下一篇:信口雌黄是什么意思?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