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经历了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三个时期。司马错原本是一名纵横家,还和张仪有过一番争论,他认为想要消灭楚国就必须先拿下蜀国。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率军将蜀国灭亡,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司马错又率军南下进攻楚国,最后大胜楚国。或许司马错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如白起、王翦响亮,但他的确也是秦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领。
战国时期,地处秦国南方的蜀国是个地大物博,地广人稀的大国。公前387年,蜀国从秦惠公手里夺了汉中,随后,蜀王把汉中封给弟弟苴(称苴侯),没料到时间一长,苴侯竟跟宿敌巴国眉来眼去,双方混得很是亲热。
蜀王一怒之下把部队拉过去,要教训教训吃里扒外的弟弟。苴侯在巴国的支持下,与哥哥大打出手。双都派人向秦国告状,以获得秦国的支持。
当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数一数二的超级强国,秦惠文王上台后,东抗由楚怀王牵头组织的五国合纵联军,斩联军八万首级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并趁机不断进攻韩、赵、魏三国,迫使韩国屈服,连一向奉行军国主义政策的楚国也不敢再去招惹他们。
秦惠文王野心勃勃,正日思夜想的寻找侵略扩张的借口,接到哥俩的诉求后,就想趁机灭了蜀国,夺回汉中。可在到底是先东出,还是先南下的战略问题上,秦惠文王一时拿不定主意。
在朝堂上,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率先提出要先取蜀国。此人名叫司马错,是公认的为秦统一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之一(另两位为白起和王翦),司马迁的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历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代。
连横战略的始作俑者、“天下第一拆台专家”张仪则主张先拿下韩国:“不如伐韩。”秦惠文王是个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领导,说道:“愿闻其详!”
张仪用他那套纵横家的理论说服秦惠文王:“我们应当跟魏、楚亲善,出兵三川,堵住辕和缑氏山的关口和要隘,阻断屯留的交通,让魏国与南阳断绝联系,然后攻占新城和宜阳,兵临洛邑(洛阳),声讨周天子不作为的罪过,逼其就范,再打着他的旗号,攻楚灭魏。周天子自知大势已去,惊恐中必交出九鼎。九鼎在手,就可挟天子以令天下,霸业就此可成!”
至于蜀国,张仪认为:“蜀国不过是西南偏辟之国,未开化的戎狄之地,劳师动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都说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如今三川、周王室,就是天下之市朝,大王不去争,却顾着去争蛮荒之地,这不是与我们称霸中原的大业背道而驰吗?”
尽管张仪的一番高论引得众人频频点头,可一向低调的司马错这回却异常固执的坚持己见,提出:“国家要富强,必须开疆拓土;要想强兵,必须使百姓富足;要称霸天下,必须以德政示人。满足这三个条件,自然水到渠成。所以,我们要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如今蜀国乱政,此西辟之国,我们出兵就如同狼逐羊群,占其地,天下人也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得其财,人们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实在是一举两得,还博得平定残暴的好名声,比攻打韩国,劫天子的效果好得多。”
司马错环顾了一周,见秦惠文王面露喜色,继续说道:“至于攻韩国,劫持天子,除了背负恶名以外,没什么好处。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周天子自知九鼎不保,韩国自知三川必失,他们必将合谋向其他诸侯求救,天子把鼎给楚国,韩将地送魏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大王能阻止了吗?因此还不如轻松占领蜀地实惠!”
一翻论证,秦惠文王连连称妙,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令司马错、张仪和都尉墨等人率军攻取蜀国,秦军经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七盘岭进入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进入蜀地。果然如司马错所料,秦国虎狼之师一到,蜀国迅速土崩瓦解,蜀王在逃亡中被杀。
张仪、司马错等人又顺手灭了苴、巴两国,俘虏巴王。秦惠文王将蜀国降格为侯国,让宗室公子通去当蜀侯,任命陈庄为蜀相。此战,让秦国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秦岭外广大的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富饶的巴蜀之地不仅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后勤基地,还利用形胜优势从战略上对楚国构成了侧翼包围的态势,为日后“浮江攻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一篇:袁绍家族如何走向没落?
下一篇:苻朗做人讲究最后却被冤杀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