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蔡伦,很多人都会因为他改进了造纸术而对他有很大的好感,毕竟造纸术的改进,可以说是推动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且不仅是我国,甚至对于世界历史也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术呢?难道只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造纸术很不好,所以要改进吗?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那推动蔡伦产生改进造纸术的念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你知道了蔡伦的动机,不知道你还是不是会对他有好感呢?其实历史上的蔡伦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究竟蔡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他最终还畏罪自杀了,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蔡伦以“改进造纸术”而闻名古今,倍受世人所青睐。另外,从史学价值来看待蔡伦自身的价值,其实蔡伦不仅只是对改进造纸术有着突出贡献,在他担任尚书令的时候,因为蔡伦自身热爱科学发明的资质,故而他于东汉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井喷式作用。
东汉学者崔寔在《政论》中写道:“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
我们在重新认识蔡伦的时候,不要仅仅被他身上的“名人效应”所蒙蔽,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东汉手工业发展等成就固然值得后世人所尊崇,但要正确认识蔡伦,我们还是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来由点及面地整体分析。
蔡伦自小家境贫寒,寒门之弟出身的他前期一直兢兢业业地随同父亲在乡下种田,因为自身聪明伶俐和对科学发明的热爱,经常受到同乡人的赞扬。但因为贫穷的原因,蔡伦的父亲打消了供蔡伦读书上学的念头。因此,蔡伦一生想要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入仕的途径那便只能是黄粱一梦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蔡伦来说已经遥遥无期不可追寻。
公元56年,汉章帝刘旭即位,因为后宫太监数量的时常滥缺,所以汉章帝便经常派遣官员到各个郡县挑选年幼男童入宫。公元75年,在这一次的“民间选童”的过程中,年仅15岁的蔡伦被破格选中,随后便被净身带入了东都洛阳宫内。对于蔡伦而言,被选拔入宫,即便是成为太监,那也是三生有幸。果不其然,蔡伦在之后的人生轨迹上,因为种种原因步步高升,终官至九卿。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太监,到底经过哪些手段能够顺利登天呢?
(1)高攀窦太后,除掉宋贵人
公元76年,仅仅一年时间,蔡伦就被从小小太监提升为“小黄门”,虽然这小黄门的职务在东汉宦官制度中够不上台面,但蔡伦这升官的时间未免快了些。随后,蔡伦因为为人处事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便很快被提升成为黄门侍郎。正所谓,在其位谋其事,黄门侍郎的蔡伦很好地利用了职务的时机接近了膝下无子的窦太后。顺利靠近窦太后之后,蔡伦在历史上的另一面很快显露出来。
①蔡伦受窦太后指使而诬陷宋贵人行“挟邪媚道”(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术”),汉章帝怎么能够忍受后宫如此毒恶行径的出现,于是宋贵人很快便被通令自杀。宋贵人自杀之后,太子刘庆受母牵连被贬为清河王。
②蔡伦又受窦太后指使派人私下里给梁贵人行“飞书”以诬陷,诬陷成功之后,蔡伦又协助窦太后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抢夺了抚养权。窦太后之后便多次建议重新立刘肇为太子,代替之前清河王刘庆的位置。
(2)改进造纸术的背后:蔡伦的利益体现
不得不说,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确实骄傲了中国、受益了世界。但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蔡伦当初对于改进造纸术的初衷是为什么,他最大利益化地利用了改进造纸术这一创举赢得了新主的赞赏和信任。
汉章帝驾崩之后,窦太后顺理成章地把汉和帝刘肇扶上了皇位,自己也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垂帘听政的位置上。反观蔡伦,自然也得到了不少好处,直接从黄门侍郎被提拔成了中常侍。窦太后死后,蔡伦为保自己,转而又另外投靠了邓绥邓皇后。因为邓皇后平素喜欢画鸟虫鱼、舞文弄墨,于是兼任尚书令的蔡伦便投其所好,选择了工程浩大的“改进造纸术”。不得不说,蔡伦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于蔡伦,搏得邓后宠爱信任;于东汉,赢得国家发展。放大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举动,我们应该注重看待蔡伦此举的初衷,他是为了更好地靠近邓皇后、依附皇权,进而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3)一损俱损,结果惨然
天道循环,因果报应,苍天又曾饶过谁?公元121年,邓太后薨。此时在位的皇帝是汉安帝刘祜嗣,他的另一重身份直接威胁到了时任长乐太仆的蔡伦,汉安帝的祖母是自杀而死宋贵人、父亲是遭受贬谪的清河王。安帝没有了邓皇后辅政的束缚,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迫害祖母和父亲的帮凶蔡伦。同年,安帝降罪于蔡伦,蔡伦不堪耻辱而服毒自尽。
史书上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十分简略,只说他“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材料的选取、工艺的改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程必然艰难曲折,涉及的技术问题也很复杂,搁在现代,写几十篇论文、几部书都没有问题,但史官却十分吝啬,只用了不足20个字全部交代完了。不过,这个记载虽简略,却很确切,认定纸的发明人是蔡伦,长期以来,成为定论。但近些年来,颇有人提出异议。
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后汉书》里的蔡伦传不可信的说法,缺乏深入考证。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和《东观汉记》里蔡伦传的记载,经过查对《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原文,两相对照,文字大体相同。而记载中“造意”二字就意味着发明创造。而且,蔡伦一度被视为罪人,冤死30年之后才恢复名誉,谁敢贸然不如实地给他立传?更谈不上夸大其词地颂扬他了。因此,以记载蔡伦造纸最早的史书为依据,说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过分。
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的一个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