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以前的前苏联与美国是当时世界上航天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国家,两个国家都有制造航天飞机。尤其是美国的,截至目前,前后已经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不过今天小编要讲的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而是前苏联所研发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1988年11月15日,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可以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真正的轨道飞行是在1988年11月15日,承担任务的是OK-1K1。格林尼治时间3点,OK-1K1由能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2号发射台发射升空,进入一条近地点247公里,远地点256公里的轨道。这是一次无人测试飞行,所以航天飞机的生命保障系统没有运转,其上也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由于计算机存储能力的限制,暴风雪号只环绕地球飞行了2圈,3小时25分钟后成功返回地面。有传言说这次飞行使OK-1K1遭受的损伤无法再恢复,OK-1K1也不能重返太空;但此说法未被官方证实。
这次自动飞行的难度显然要比美国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有人驾驶的首航大得多。暴风雪号配备有小型引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动力返航,如果第一次着陆失败还可作二次飞行;它还可以通过机翼舵面调整飞行姿态,着陆时机动性也比美国的航天飞机强。
从第一次飞行执行的任务看,这显然不是计划中唯一的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因为这次飞行连最重要的生命保障系统都没有测试。自动飞行是很成功的,它顺利抵抗住了速度达每小时34千米的侧风,降落后机身中线与跑道中线距离只有5英尺。
这意味着即使是在发射时间上已落后于美国的航天飞机领域,苏联的航天技术仍然是世界一流的。
暴风雪号的成功首飞给各国带来了很大影响,人们期待着它能够早日作载人飞行。同年,苏联发行了一枚以暴风雪号为主题的邮票。
“暴风雪” 号唯一的一次轨道飞行任务,于 1988 年 11 月15 日 UTC 时间 3: 00 由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暴风雪” 号采用无人飞行, 由专门设计的 “能源” 号火箭推进器送上太空。“能源” 号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器。美国航天飞机的推进是固体燃料推进器与航天飞机自身液体燃料相结合, 飞机本身自带一个巨大的燃料罐;而苏联的航天飞机只用瓦伦汀·格鲁什科研制的火箭的四个液体燃料引擎。这个项目虽然前后拖了好几个年头,但它是截至目前唯一的一次全自动无人驾驶飞行任务。自动发射程序如期执行,“能源” 号火箭将飞船送入一个临时轨道,然后轨道器按设计程序自动分离。在将自己推入更高的轨道环绕地球飞行二周后,引擎控制系统自动点火, 飞船开始进入地球大气层。
“暴风雪” 号在准确地飞行了 206 分钟之后着陆,飞行中 38000 片热片只失去 5 片。最后,“暴风雪” 号自动降落在拜科努尔发射场预先设定的跑道,当时侧向风速 61.2 千米 / 小时,但着陆点的偏差横向仅 3 米,纵向仅10米。无人驾驶飞行这是首次,而且体积如此大,问题如此复杂,环绕精确完成,按照预设返回大气层,自动制导精确着陆。
上一篇:国医大师张琪逝世,享年98岁
下一篇: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逝世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