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建国初期在长江上的一些重要工程,估计很多人就会想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毫无疑问这两座大桥都是考证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手铸造出来的,到目前还依然横架在长江两岸,成为了不朽的工程。不过今天小编小着重讲一下南京长江大桥,因为今天是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车纪念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上层为公路桥,长4589米,车行道宽15米,可容4辆大型汽车并行,两侧各有2米多宽的人行道,连通104国道、312国道等跨江公路,是沟通南京江北新区与江南主城的要道之一;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宽14米、全长6772米,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正桥9墩10跨,长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通航净空宽度120米,桥下通航净空高度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以上24米,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也是中国著名景点,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长江大桥建设8年,耗资达2.8758亿人民币,耗用38.41万立方米混凝土、6.65万吨钢材。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国家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决定进行南京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武汉大桥的设计施工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的,而南京大桥的设计工作则全部由中国完成。同年5月,铁道部设计总局大桥设计事务所接受了设计南京长江大桥的任务,开始进行大桥草测工作,12月草测完毕。
1957年8月,《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提出桥址选择方案:(一)燕子矶上游附近;(二)上元门附近;(三)铁路轮渡下游1.4公里的宝塔桥,并送铁道部审查。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铁道部将大桥设计事务所合并到大桥工程局。
1958年初,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任务改交大桥工程局承担,在大桥工程局成立了以王序森为组长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8月,建桥设计方案经讨论决定:(一)同意桥址选定在宝塔桥;(二)同意按铁路、公路两用桥设计,并考虑桥下可通过万吨级海轮;(三)大桥的修建应根据多、快、好、省方针进行,并适当考虑城市的需要及美观的要求。根据初步设计,大桥的初测工作于1958年8月开始,12月完成。南京长江大桥明信(6张)
1958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由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彭冲、彭敏、王治平。建设委员会选定了宝塔桥桥址方案,提出大桥按铁路、公路两用桥设计,考虑桥下可通航万吨级海轮,兼顾城市需要和对美观的要求,并且要求大桥的修建应遵循“多、快、好、省”的方针。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大桥的建设,铁道部发动全国有关方面共同攻关。
1958年10月,铁道部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召开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协作会议,还成立了以同济大学桥梁专家李国豪为主任委员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经过多方协作,大桥工程局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的基础上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设计工作由大桥局总工程师梅旸春主持,得到了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李国豪、张维、谷德振等专家参加了设计。大桥正桥钢梁设计由王序森主持,大桥现场设计由曹祯主持,引桥和桥头堡的设计由王伟民、周璞负责。
1959年1月,南京大桥定测工作开始。6月,定测工作完成。10月,召开了第一次长江三桥(南京、芜湖、宜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成立了总体布置及美术、上部和下部结构、地质、施工等5个组,逐项研究。12月,召开了第二次科技会议,就上次会议后各单位的研究成果和所提方案深入研讨。6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8张)1960年1月,桥头建筑由大桥工程局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建筑设计单位和院校为桥头建筑征求设计方案。3月,从全国17个单位提出的57个方案中选出3个送审,其中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钟训正提出的复堡式红旗方案被采纳。6月,大桥的技术设计文件报送铁道部鉴定,并报送国务院;9月,报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
1961年4月,大桥总体建设方案得到批复,设计方案中除浦口岸铁路引桥延长为882.9米外,余均同意按设计文件组织施工。为保证桥下能通过万吨海轮,大桥原设计净空高度为26米。有部门提出净空高度24米就可以保证万吨海轮通过,交通部部长王首道主持了对24米净空高度方案的讨论,铁道部在修改设计方案时采纳了24米的方案。但海军和航运部门对此有不同意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后,决定净空维持24米。此后反对意见依然没有平息,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净空高度为24米。
1959年2月,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进驻南京岸工地,承担5号墩及其以南工程。工程施工以大桥局第二、四桥梁工程处为主集结施工队伍开始开辟施工场地,修建铁路专用线共约30公里,公路约14公里。在南北两岸各设起重、砂石料、交通码头6座。还设有砂石堆放场、管桩制造、预应力梁制造场、中心混凝土工厂、钢梁存放与预拼场、机械修配厂(包括钢结构制造)。南岸还设有管桩制造厂。浦口、南京两岸施工用场地,分别为51万平方米和41万平方米。9月,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进驻浦口区长江北岸工地,承担4号墩及其以北工程。6月28日引桥工程开始打桩。11月15日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
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之后,南京大桥正桥9桥墩陆续开工。桥梁科学技术研究所驻南京工作。
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技术、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由于桥址地质复杂,正桥下部基础采用4种方式建造:一、在浅水面覆盖层深厚墩址处,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穿越深度达54.87米,创造了当时的中国记录;二、在基岩好而覆盖层较厚的墩位处,选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并首次采用大直径3.6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柱;三、在基岩较好、覆盖层较厚,但水位甚深的墩位处,采用首创的浮式钢沉井加管柱的复合基础;四、在水深、覆盖层厚,但基岩强度较低的墩位处,采用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利用钢气筒充、泄气来浮托纠编。由于技术限制,潜水员只能使用普通的设备进行水下探测,清基潜水作业深达65米。
1960年,中国向苏联订购的钢梁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从苏联进口的部分钢材不合格,苏联拒绝供货。1961年,中国决定使用国产钢材。
1963年,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16锰”桥梁钢,生产该型号钢材1.4万吨,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大桥开工不久,中国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工程下马,大桥工程被要求新工人一律精简。后经上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购买设备,南京市政府则保证了生活物资的供应,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1964年9月,大桥工程遭遇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工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使大桥转危为安。
1965年10月,南引桥架设完成。1965年冬,经国家计委特批专款大桥全面复工续建,11月17日大桥正桥钢梁首先在南岸架设,北岸随后,相向对架。南岸侧架设6孔,北岸架4孔。
1966年4月,9座正桥桥墩竣工。11月,开始从两岸相向架设正桥钢梁。年底,北引桥架设完成。
1967年8月16日,正桥钢梁在4号墩合拢,22日竣工。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1968年,建设桥头堡,这个70米、24层高的建筑仅用28天就建设完成。大桥全部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其中正桥钢梁总重3.16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其中正桥1.3151亿元、桥头建筑1687.7万元、公路引桥2579.2万元、回龙桥175.7万元)。
1968年9月9日至26日,由铁道部会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上海铁路局、大桥工程局等单位组成大桥验收交接组,在桥南往返开行重载列车试验,测验数据,取得实测结果,证明钢梁及其结构等均优良,达到设计标准。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同时大桥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车站也举行落成典礼。10月1日,上海铁路局正式接管铁路桥并开始运营,凌晨3时,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成为铁路桥上通过的第一列客车。
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竣工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由于铁路配套工程尚未全部建成,大桥通车后一度只承担30%的铁路货运量,其余货运列车仍由火车轮渡接运过江。
1969年1月1日,长江大桥公路交付使用。
1969年,邮电部发行《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一套4枚作为纪念。同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
1969年9月26日,南京军区为检验大桥质量和部队战备情况,组织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编队驶过大桥。
1973年,南京东站交付使用后,下关火车轮渡于5月5日停航,货车从此全部经大桥过江。
下一篇:《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