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窜”,“逃”,“奔”这三个字有着什么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逃亡

时间:2019-07-04 17:45:24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在《东汉列国志》这本著作的第14章有写着这么一段话:“卫国守城军士,闻王师已败,先自奔窜。”这句话中所说的“窜”有着奔逃的含义。而“窜”、“逃”、“奔”虽然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着不同之义。那么这三个字有着什么区别呢?加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在整个《东周列国志》里,关于“窜”的记载出现有40次,如“乱窜”“奔窜”“鼠窜”“逃窜”。关于“逃”的有279次,有“奔”记载的有545次。那个时代战争是家常便饭,国与国之间指不定就会发生战事。打仗总有赢的和输的,赢的当然是凯歌高唱,长途奔袭,直逼的失败者举城投降。而战场上,只要是输了的军队,往往就会一溃千里。

所谓之“窜”,大多为逃亡之意,其中有君王之“窜”,如“今许君虽窜”,有兵将之窜,如“守将皆奔窜”,有百姓之窜,如“半路见人民纷纷逃窜”,皆为恐慌之心。书中之“窜”,40余次中,其中有“鼠窜”之意多次,即可见窜即为逃。但“窜”又绝非仅仅为逃,还有潜伏之意,比如“今子突窜伏在宋,寡君悯焉”,就是说郑国公子突避居在宋国。

关于逃亡之窜,有“乱窜”“奔窜”,可见战场之惨烈。所以虽说“窜”只出现了40余次,而“逃”则出现了两百多次,这个“逃”也就只是逃的意思,没有更多其他含义。这样的“逃”更为纯粹,在程度上也更为肯定。当然,这里的“逃”也非单指战场之逃。“许庄公易服,杂于军民中,逃奔卫国去了”,就是国君流亡异国。可见也有国君之逃、朝臣之逃和兵将之逃。

“重耳叛父而逃”,这算是国君之逃。“介子推逃禄不仕”,这是朝臣之逃。“自伐戴一出,全军覆没,孔父嘉只身逃归,国人颇有怨言”,这是兵将之逃。春秋战国时代,不管是天子王室、公侯将伯,似乎对逃亡之事从不忌讳。周厉王、周襄王都曾流落于都城之外,至于王室们如重耳夷吾,如楚国太子建,如燕国燕丹等,皆有流亡之事。

再来说说“奔”,在书中多达五百多次,这可见“奔”之意义更为广阔。即便是逃奔、奔走、飞奔之词也屡屡出现。还有所谓奔秦、奔晋,甚至奔狄等事,更是无数,而这些皆为遭到国之变故,而致流亡在外之事。因此“奔”之所谓,更多在于内政之变,很多名臣如赵盾、夏征舒、申包胥等,皆是有奔亡之事。

书中还有说“奔丧”,这即为“奔”之独有,诸侯为天子奔丧,朝臣为诸侯奔丧,说的是事有急意。关于“奔”,还有投奔、出使之意,“剧辛投奔燕昭王”、“将军向以昭王礼士,弃赵奔燕”,如此种种即为投奔。

在星夜之中,那些投奔诸侯的将臣们,有的成为国之重臣,有的则身死于异国,如乐毅奔燕为大将,樊於期奔燕则身死,伍子胥奔吴受重用,廉颇奔楚则郁郁而终。

还有“分遣宾客使者奔走列国”,则是出使之意,苏秦张仪乃至那些纵横家们,都曾奔走列国。后来还有秦国的成峤,“欲奔燕、赵,合纵诸国”,可见奔之意图。

网友评论

上一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中济公所想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曾三颜四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