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电视剧《大明风华》将不少人有带进了明朝历史当中。其实在这部剧当中的明代宗朱祁钰在真是的历史上跟胡善祥其实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剧虽好看,但是不能全当真了。如果在“悲催”这一方面给明朝皇帝做个排行的话,朱祁钰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一月天子”朱常洛都比他强点儿,他的人生如同一场戏,明明努力了,上天却似乎自有剧本。
悲催之一:非自愿登基
朱祁钰本来没有登基为帝的资格,因为他非嫡非长,上面有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异母兄长朱祁镇。
朱祁镇在父亲朱瞻基(明宣宗)的期盼中降生,出生四个月就被封为皇太子,他的母亲孙氏是朱瞻基最为宠爱的女子,也因生子有功而被立为皇后,母子俩地位稳固。
《明史》上说孙氏并不是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但不管朱祁镇的生母是谁,只要朱瞻基承认他是孙氏的孩子,那么他嫡长的身份就毋庸置疑。
反观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发生前基本是个小透明,关于他的记录少得可怜。
而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等大臣为免主少国疑,拥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百般推辞,在于谦的一再劝说下才同意登基。
我认为他此时的推辞并不是惺惺作态。虽然每个皇子都有当皇帝的野望,但也得看什么时候。国家遇到大危难时当皇帝,那代表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比如宋徽宗赵佶,金兵打到汴梁城下时仓促让位于太子赵桓,就是想要逃避责任,让儿子去负担江山,或者承受亡国之君的骂名。赵桓想当这皇帝吗?肯定不想当。
朱祁钰此时的心情,和赵桓有点类似。
诚然,此时的明朝并不像宋朝那么弱,可在靖康之辱发生前,谁能想到徽、钦二宗会被掳走呢?又有谁能想到,率领几十万明军的朱祁镇,会被瓦剌俘虏?那么,京城似乎也不那么安全,再丢个皇帝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但是很多古代君王,当皇帝为的都是享受权利而不是承担责任。
尤其是在大军压境、己方兵力又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当皇帝不是件好差事,伴随着很大的风险。
以上是政治方面的考量,而在私心方面,朱祁钰也不愿为帝。因为朝中有太子朱见深,虽然朱祁镇算是折了,但朱见深名正言顺,百年之后还位于他,那不代表自己白做苦功?
此时的朱祁钰,应该还没有想到可以把帝位传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只是本能的觉得这事儿很麻烦,不应该去做。
但是,虽然有着种种不妥,朱祁钰终究还是登上了皇位,无论后面发生多少事,那一刻他选择的是国家大义。
悲催之二:朱祁镇平安归来
出乎朱祁钰预料的是,给自己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朱见深,而是朱见深的爹朱祁镇,他竟然平安归来了!
瓦剌什么条件都没提,就这么把朱祁镇好生送回来了,仿佛他只是去瓦剌旅行了一年。
这简直不科学!那可是皇帝啊,虽然在朱祁钰登基后变成了太上皇,依然是大明的重要人物。怎么能这么轻松的放回来了呢?整个大明都被震惊了。
朱祁钰心里肯定一排神兽狂奔而过。只要瓦剌提一个条件,他就能够以朝廷利益为借口拒绝迎回兄长,就像当年宋高宗赵构做的那样。可瓦剌仿佛洞悉了他的心思,没给他这个机会。
瓦剌太师也先轻易放了朱祁镇,并不只是出于和朱祁镇的“交情”,更不像《大明风华》里讲得那么离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留着他没用,又不敢杀,又敲诈不了明朝;二是想让朱家两兄弟内讧,制造明朝政府的混乱。
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成了,就是用时有点久。瓦剌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先没等到朱家兄弟相争那一天就被仇敌刺杀了。
说回朱祁钰,他并不是一个傻白甜,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知道朱祁镇回来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认为,这时候朱祁钰最好的选择是不要贪心,把帝位还给朱祁镇,也就皆大欢喜了。只能说这种想法太过天真。
朱祁钰当了一年的皇帝,当得还不错,也尝到了天下至尊的滋味,他还能对别人俯首称臣吗?一年前,他也许是真的不想当这个皇帝,但当他带领着大明渡过难关,心理上对自己有了认同感,也就真的想当皇帝了。都是宣宗的儿子,兄长做得不好,凭什么要让回去?
他不甘心。
最严重的是,就算将帝位相让,朱祁镇能让当过皇帝的兄弟活着吗?这已经不是贪恋皇权的问题,而是保命的问题。
所以朱祁钰打心眼里不想迎朱祁镇回来,对于谦说:“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意思是当初我都不想当皇帝,硬被你们推上去,现在前皇帝要回来,你让我怎么办?
但于谦又没当过皇帝,无法体会这些帝王心术,或者说,就算体会到了也要依理而行,不迎朱祁镇,有损大明尊严,便从容答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意思是大局已定,您就是皇帝,如果前皇帝怀有异心,我肯定是站在您这一边的。
朱祁钰只得从了。但他因此而在内心深处对于谦怀有芥蒂,多年后的夺门之变,朱祁钰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于谦要篡位。
只能说于谦对大明这一腔赤诚之心,两位皇帝都没怎么放在眼里。
其实此时朱祁钰除了让位之外还有两个选择。
一是把朱祁镇真的当做太上皇,软禁在宫中,好生相待,做足仁义的姿态。有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错在前,朱祁镇尽失民心,翻不了大风浪,待遇好一点,对朱祁钰也不会那么痛恨;
二是杀了朱祁镇。明着当然不行,下毒最合适,完事报个病逝,朝中纵有非议也影响不了大局。这是彻底解决后患的办法。
但朱祁钰既不能当个彻底的好人,也不能当个彻底的坏人。他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把朱祁镇囚禁南宫七年,生活上极尽苛刻,无异于折磨虐待,硬是给自己培养了一个仇人。
悲催之三:唯一的儿子夭折
以上两方面,已经很悲催了。可最为悲催的是,朱祁钰没有儿子。
本来是有的。他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后,立唯一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没多久朱见济就夭折了。
这事儿对朱祁钰的打击很大。为了立儿子为太子,他做了很多事,甚至贿赂大臣和掌权的宦官,以换得他们的默认。他的妻子汪皇后(不是朱见济的生母),因反对此事而被他废了后位打入冷宫。
费尽心思,结果换来这样的结果。
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上奏说:“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窃以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
意思是天命在太上皇那一脉,您的儿子没有当皇帝的福气,您就别折腾了,把太上皇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吧,以后传位于他,您的任务就完成了。
朱祁钰勃然大怒,把钟同下狱杖死了。
可这并没有改变什么,大臣们虽然口里不说,心里是真认为朱祁镇那一脉才是天命所在。
朱祁钰感到极度悲愤,他不服,他要与天抗争!之后想尽办法生儿子,可除了用药过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之外,儿子的影儿都没见着。
大臣们就更信天命那一套了,否则年纪轻轻的皇帝怎么就生不了儿子?到了后来就连朱祁钰自己也信了,也许他真的只是个替代品吧,心情郁郁之下,生了重病。
夺门之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朱祁钰得知兄长复辟,很淡定地说:“哥哥做,好!”
这也是朱祁镇复辟如此容易的原因之一,因为从上到下,大家潜意识里都有了这样一种概念:朱祁钰只是帮朱祁镇一脉过渡江山,朱祁镇一脉才是天选之子。
经过多年的尝试,朱祁钰已经心灰意冷,接受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很平静。但朱祁镇可平静不了,七年的囚禁,让他的歉疚之心减弱,转为对朱祁钰的仇恨。
三大悲催,最终造成了朱祁钰的悲惨结局
朱祁镇登基一个多月后,三十岁的朱祁钰死了,死因成迷。《明史》上只记载他“薨”了,没说因为什么“薨”。
但明朝官员、学者陆釴曾在《病逸漫记》中写道:“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景泰是朱祁钰的年号。
记录明朝至南明史事的纪传体史书《罪惟录》中也说:“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
种种迹象表明,朱祁钰是被朱祁镇弄死的。
朱祁镇是真恨朱祁钰,身后之名也不放过。下诏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废其帝号,赐恶谥“戾”,称为“郕戾王”。
并以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不许入帝陵。于是朱祁钰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但朝臣和百姓们记得朱祁钰的功绩,朱见深继位后,迫于舆论压力复了叔叔的帝号,改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正常的明帝谥号是十七个字,朱见深只给朱祁钰五个字,可见对他实在没什么好感。并且没有庙号。
站在朱见深的角度,这么做无可厚非。朱祁镇复辟前,朱见深的日子很不好过,整天担心会被叔叔杀掉,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口吃了。
直到南明小朝廷时,朱祁钰的谥号才增加到十七个字,还有了庙号“代宗”。
总之,朱祁钰在大明危难之际,勇敢地挑起重担,巩固了大明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在位八年,重用贤臣励精图治,有明君气象。
可他的庙号却是“代宗”,一个“代”字,足以说明他在明朝君臣心中是个什么地位。
真的很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