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为一个由部落游牧文明所崛起的帝国,由于汗位传承的不稳定性,政权内部高权利斗争频频,最终酿成大规模内战。当年的忽必烈、阿里不哥争位战一打就是四年,元武宗与其弟仁宗约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最终仁宗却没有遵守。直至后来的两都之战,依然是元朝统治集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
两都之战,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元大都和元上都两大政治集团的皇位争夺战,两者在地方行省各有支持者,导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最后的结局是,兵力、正统地位都占优的上都,却没能战胜大都。大都方面的艰难取胜,导致了蒙古贵族的大分裂,社会影响极为深远。
1323年8月,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杀。晋王也孙帖木儿乘乱被拥立继承帝位,诛杀南坡之变的主谋铁失等人,改元泰定,是为泰定帝。
泰定帝将参与叛乱的从犯减轻处罚,流放边地。泰定帝得位不正,一直不能撇清与逆党的关系。后来文宗指责泰定帝潜通阴谋,冒干宝位,是有一定理由的。
皇权的转移必然带来统治集团利益与权势的重新分配。随着泰定帝即位,晋王藩府属官相继进入最高统治集团,将武宗、仁宗时代的大臣相继排挤出朝廷,失去权势的大臣怀念武宗,并对遭逐武宗后人生起同情之感。
这些大臣试图拥立武宗之后为帝,因武宗长子和世避难在阿尔泰山西边,太过遥远,于是被迁到建康居住的次子怀王图帖睦尔成为他们围绕的重点。
夺权活动一直在暗中进行,任速哥、速速等武宗一系重要人物,秘密联络握有兵权的佥枢密院事燕帖木儿等人,并获得燕帖木儿的支持。
1328年7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
8月4日 ,燕帖木儿与其他武宗支持者在大都起事,随后调集诸卫亲军防守居庸关、古北口等长城关隘,并派遣明里董阿等人前往江陵迎回怀王图帖睦尔。
9月13日,怀王图帖睦尔在燕帖木儿等人拥戴下即位称帝,是为文宗。
上都倒剌沙集团随后由宗王、大臣推奉泰定帝的太子阿剌吉八即位,是为天顺帝。
天无二日,两个集团开始各凭武力和影响力,争夺皇位。
两都之战中,上都占尽优势,大都只能勉强维持。
1军力方面。上都方面拥有随驾怯薛、诸卫大军,得到辽东诸王、湘宁王八剌失里、赵王马扎儿罕以及陕西行省和行台支持,兵力颇为雄盛。
大都方面则只是以燕帖木儿所掌的左卫亲军、钦察、阿速诸卫为基础,利用"总环卫"而临时拼凑、征集的军队。
2人和方面。上都天顺帝阿剌吉八在泰定帝在位时即被立为太子,拥有五年皇太子履历,在当时具有合法继承人身份。而文宗是起兵夺位,被多数人视为叛逆。
可是事实就是,上都在这种兵强马壮、身份占优的情形下,却惨遭败绩。经过两个多月的交锋,大都方面取得胜利。
8月21日,上都方面分兵四路南下。准备同时攻击居庸关、古北口和迁民镇,湘王率领一路军与陕西军队配合,进攻紫荆关。不难看出,上都拟以优势兵力的包抄之势迅速夺取大都,也显示出他们对大都兵力的不以为然。
大都军事统帅燕铁木儿熟谙兵法,一边加强长城关口防御力量,一边采取运动战各个击破战法,运用迅速转移奔袭的方式,以整个拳头分袭五指的绝对优势,逐一消灭来攻的各路军队。
大都方面脱脱木儿先打败失剌所率军队,燕帖木儿率军越过居庸关,击退王禅军队。
9月份,燕帖木儿弟撒敦率前锋大败上都军队,擒驸马孛罗帖木儿等各卫将士不可胜计,将上都残部逐出古北口。
大都方面脱脱木儿被上都方面辽东军击败,通州失守,大都受到威胁,燕帖木儿与其子唐其势从古北口率师南救,击退辽东军。
10月份,上都方面攻破山西紫荆关,进逼大都南城。燕帖木儿率师防守,于卢沟桥边大败上都军队。
10月下旬,随着上都辽东军的再次大败,上都各路军队溃败,大都部分兵力趁虚围攻上都。倒剌沙等人被迫奉皇帝玉玺出降,天顺帝阿剌吉八不知所终。
随后,上都以左丞相倒剌沙为首的一系列大员被处死,子孙流放边远地区。其他上都官员免于治罪。
至此,两都之战宣告结束。
1军备对比上,掌握中原富庶之地的大都明显优于置身草原经济区的上都。
当时元朝的统治重心已从草原转移到中原地区,大都方面得到中原行省河南、湖广,以及东南部江西等省的支持,物资供应和兵力补充极为充足。
这些行省除派兵增援大都外,还制造兵器、调戍兵前往京畿地区,直到战争结束前江浙军队还在源源不断开往北方。
上都地处北方大草原的南缘,与中原腹地相隔过于遥远,并且还处于草原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很难维持长期征战所需的物质供应。
虽然得到辽东、云南、四川、陕西等省的支持,但却鞭长莫及,与支持自己的行省因路途过远,调动和征发兵力困难,人力和物力补充效率极低。
2民心争取上,大都燕帖木儿集团力压上都倒剌沙集团。
起事后,大都方面燕帖木儿立即改组机构,采取措施安定人心,加强大都警备,又佯称周王、怀王军队已到京郊,安抚民心。派人迎接怀王图帖睦尔入都,推戴怀王为帝,号令天下。
同时,大力否定泰定帝及其继承者天顺帝的合法性,指责泰定帝参与谋杀元英宗,宣传文宗即位的正统性。
所以,尽管上都集团天顺帝是从上任皇帝手中接手政权,名分上本应具有一定优势,但却因其核心是倒剌沙为代表的色目集团,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3军心争夺上,大都对上都军进行分化瓦解。
上都随驾诸军多曾护卫过武宗、仁宗,元代实行屯田制,其家属多滞留于京畿屯田地区,对亲人的挂念造成上都军心不稳。
大都方面招揽随驾诸军,对来归者予以奖赏,委以重任。一部分军队在首领的带领下归附到大都方面,切实起到瓦解上都军心的作用。
4、统帅才能上,燕帖木儿的谋略和军事才能完胜上都各大将领。
燕帖木儿镇边多年,又在朝中担任军政要职,具有丰富的实际作战经验。大都起事后,立即调兵守御关要,制造兵器,犒劳军士。除了加强长城沿线防守外,还调集湖广、河南军队以防止陕西、四川方面进攻。
燕铁木儿作为军事统帅,运筹帷幄、身先士卒,亲领大军奔袭敌阵,屡屡重创上都军悍将。
上都方面却贪大求全,实行全面进攻,几路同时出击,实际没有统一指挥,犹如一盘散沙。虽然进攻顽强的陕西军队给大都方面造成相当威胁,但迟缓的行军速度,与上都军队的缺乏配合,造成未能形成前后夹攻之势。
各不统属的上都军力优势兵力被分散,失去速战速决的时机。最终给燕帖木儿亲统大军,来去如风,纵横四方,杀得上都军一败涂地。
1战争削弱蒙古贵族的统治力量。
上都方面参战者核心部分是由蒙古、色目成员组成的,战争指挥者也多出自这一集团。战争失败使一批追随上都方面的蒙古诸王、贵族被消灭,其子孙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晋王一系势力退出政治舞台。
2回回人势力受到打击,其政治、经济势力大大削弱。
上都集团左丞相倒剌沙、知枢密院事撒的迷失都是回回人。倒剌沙集团的失败,给回回人带来了多方位的打击,不但政治特权被取消,回回人户与民均当差役,而且经济特权也逐渐丧失。
元朝对回回人政治、经济特权的种种限制,客观上加快了回回人与当地居民的融合。
3战争造成百姓疾苦。
战争所过之地,大批人口流亡,比例几乎达到十室九空。两都之战使社会矛盾激化,元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两都之战虽然只是蒙古、色目上层贵族集团之间的一场内争,但各行省因为拥立对象不同而加入战团,以致大半个中国被拖进内讧的旋涡。战争导致元朝帝位的转移,也直接影响到元朝后期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变化。
两都之战,不但使元朝统治支柱之一的回回人被逐出统治集团核心,使本已脆弱的元朝统治基础再被削弱。而且还使元朝财力消耗殆尽。
其后,元朝想尽办法,却一直无法解决统治集团的内斗。社会动荡持续不断,各地小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终于酿成全国性的元末农民战争。
两都之战,直接把元朝的统治推向了覆亡的深渊。
上一篇:赫勒斯滂战役经过
下一篇:白江口之战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