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围城打援战术,可以说这是我国在战争年代发明的特有战术,被我国军队玩的是炉火纯青。在我国军队中用专业术语叫做“围点打援”,大概的意思就是一部分兵力去保卫敌人的重要地点或是城市,制造出进攻的假象,然后迫使着敌军拍增援,然后另外一支部队就潜伏好埋伏前来增援的敌军。攻城不是组中目的,打援消耗敌军才是最终目的。我解放军把这个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打”一个“准”!然而,到了朝鲜战场上,我军却很少用“围点打援”这个战术,甚至因为此战术还吃过亏!
我军从建军到朝鲜战争这一段时间,遇到的对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火力要远比解放军猛。为了同这些武器装备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战斗,我军把运动战运用到了极致,开发出了各种战术来弥补装备上的差距,因此创造了战争史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围点打援”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发出来的,因为我军的装备很差,非常缺乏重武器,要想去攻坚,去攻城拔寨是很难很难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期的时候,我军就极少有攻城拔寨的战例,反而各种规模的伏击战我军打了无数次,这说明我军的野战能力是强于攻坚能力的。
“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是每一支优秀的军队必须掌握的准则,因此能否把敌军从坚固的工事和城市之中调出来,把攻坚战变为野战,就成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是到了朝鲜战场上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围点打援”有着特殊的使用条件。
首先“围点打援”的“点”必须具有很高的价值,最好是能够改变战场形势的,让敌人不得不前来支援。但是在朝鲜战场上却没有这么多的机会,毕竟联合国军不是在自己的“国土”战斗,美军也不可能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就让自己的人跟志愿军死磕!在美军看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才是他想要的,城市丢就丢了吧,优先要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比如当志愿军进攻汉城(首尔)的时候,美军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直接带着联合国军从汉城逃跑。所以碰到这种如此没有“骨气”的美军,我军的“围点打援”就失去了利而诱之的基础。
其次,要想“打援”你的野战能力要占据绝对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快速的吃掉对方,以免陷入持久战。然而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美军强大的陆空火力和密切的战术协同,我军的野战优势荡然无存。
美军一个师的火力远远超过我军一个军的火力,我军装备最豪华的39军在美军眼中也只是一支轻步兵。美军步兵师装备的重机枪数量是我军一个军的2.5倍以上,而且美军步兵师还拥有54门105mm榴弹炮和18门155mm榴弹炮,而我39军的重火力就是36门75mm的山炮!
另外美军步兵师还有一个师属坦克营,每个步兵团还有一个团属坦克连,全师总计149辆坦克,除此之外美军步兵师还装备有32辆四联装12.7mm机枪的防空装甲车和32辆双联装40mm高射炮的防空装甲车,用这种防空武器平射打步兵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恐怖来形容。除此之外,美步兵师还拥有约600具火箭筒。
除了上面那些,在作战的时候,美步兵师还拥有空军的支援。而我军几乎没有防空武器,反坦克武器也是极度缺乏。双方的火力差距如此之大,很难想象我军当年是如何把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推到三八线的。另外美军不仅仅只强在火力上,那个时候二战结束没多久,美军里面还有大量的二战老兵在服役,他们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各部队、各兵种之间的密切协同水平非常高。
反观我志愿军,虽然战术协同强于美军,但是奈何我军是一支以轻步兵为主的部队,在火力上完全被美军压制了。1951年的砥平里战斗就是最好的例子,志愿军陷入了攻城无果、阻援失利的境地,最终以败告终,这也是我军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从侧面也说明了“围点打援”这个战术不适合朝鲜战场。
“一计不成、再使一计”,此战术不行,那就改变战术。既然缺乏防空火力,扛不住美军的空中打击,那就打夜战,利用夜战打近身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既然敌人的重火力强于我,那我进攻的时候就分散兵力密度,以减少受到敌人火力打击的伤害,在保证己方火力的同时,还要做到进攻的层层推进、交替掩护,也就是我军的三三制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