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罗马共和国崛起之后,为了夺取地中海以及周边地区的霸权,先后与迦太基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战争。虽然说这两场战争古罗马打的十分的艰难,但最终还是都已古罗马共和国的胜利而告终了。与此同时,曾经繁荣的迦太基也因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失败而开始走向衰落,但并未灭亡。
迦太基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富庶且繁荣的大国,主要是依靠海上优势大力发展商业的结果。罗马虽然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后削除了迦太基的国防力量,但并没有对其经济政策进行干涉和打击,最多只是索要了战争赔款而已。迦太基在经济体系未受到打击的情况下渐渐恢复了一定的元气,重新出现了崛起的征兆,然而这不是罗马人所希望看到的。
罗马吸取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教训,为了避免再度损失大量的人口,罗马元老院决定在迦太基完成中兴之前再度对其进行猛烈的军事打击,第三次布匿战争便以罗马的主动宣战而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201年,罗马人终于结束了和迦太基长达近二十年的战争。虽然罗马人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也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当时的罗马共和国人口数量还远不及后来的帝国时代,每个人口都是宝贵的劳动力。
然而罗马在经历过这场恶战后出现了明显的人口凋零现象,甚至在招募军队时都面临着兵源枯竭的现象。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黄康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罗马军队损失人数考析》一文中曾经提到: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最初的三年中,罗马损失的公民人数大抵为70000人。根据古典作家的记载,罗马在战争最初三年所遭受的损失直接导致了征兵困难。坎尼战役后,罗马元老院任命马尔库斯·尤尼乌斯·贝拉为独裁官,专门负责征召士兵。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他通过降低公民参军年龄、赎买奴隶、释放牢狱罪犯等非常规的手段三次募集军队。这说明,罗马按照正常渠道征兵的空间越来越小,只能通过非常手段征集士兵。"
可见,即便是战争的获胜方,一样难逃人财两空的局面。不过罗马的国策一直是以战养战,通过对外发动征服战争来掠夺财富,以供给国内的生产和发展,这就稍微抵消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给罗马带来的经济倒退现象,所以并没有太过影响罗马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地位。
但有一个现象却不容忽视,那就是罗马的社会结构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迦太基的战败意味着罗马共和国获得了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而这些被征服而来的人口只能成为奴隶,这就促进了罗马内部奴隶制的发展。而那些因战败被俘的腓尼基人,也因此成为了罗马社会最底层的奴隶,根本没有转化成平民,甚至连转化成公民的任何可能性都没有。奴隶制的发展促进了罗马内部的经济发展,使其迈向了繁荣。
然而奴隶制的快速发展也给罗马社会带来了很多反噬现象,那就是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开始向上提高,手中的财富积累速度也开始加快,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无疑激化了罗马共和国内部的矛盾。总的来说,第二次布匿战争给罗马既带去了积极的影响,也带去了负面的影响。
话虽如此,但在这场战争结束后,许多罗马家庭都变得不再完整,这让几乎所有的罗马人都万分憎恨腓尼基人,即便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罗马人最先向迦太基宣战的。但在战争结束后,罗马公民常常要求元老院再度对迦太基实行疯狂的军事报复,元老院自身也有着这样的念头。
公元前149年,罗马要求迦太基放弃所有的港口,并移交给罗马控制。迦太基本就以商业贸易立足于世,剥夺其港口无疑是将这个国家彻底推入深渊,自然会遭到腓尼基人的拒绝。罗马元老院以此为借口,再次向迦太基宣战,第三次布匿战争因此爆发。
在笔者看来,罗马人之所以如此憎恨腓尼基人,其主要原因一共有三。其一便是上文中所提到的人口锐减,使无数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其二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曾经差一点就攻入了罗马城中,险些使罗马遭遇灭顶之灾。在罗马共和国崛起之后,基本上都是罗马军团外出作战,很少有国家能够兵临罗马城下。而汉尼拔此举无疑是触动了罗马人"高傲的神经",自然无法接受迦太基还存世的这一现实。
其三,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之后,迦太基又出现了明显的崛起征兆。汉尼拔虽然逃过了战后罗马人的审判,但并没有离开迦太基的政治核心。相反,迦太基在汉尼拔的改革下反而渐渐出现了复兴的征兆,军事实力也开始逐渐增强。即便当时的罗马剥夺了迦太基的国防力量,可当时的信息传递效率非常之低,汉尼拔完全可以瞒着罗马人重新扩大迦太基的武装力量,这让罗马人再一次感到了威胁。与其说罗马人憎恨腓尼基人,不如说是一种恐惧,担心在其崛起后罗马将会遭到这一宿敌的疯狂报复。
公元前149年,罗马军团兵临迦太基城下。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之时,罗马就强行夺走了迦太基引以为傲的海军部队,只批准迦太基保留很少的战船用来自保。虽然在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迦太基曾经秘密扩张过军事力量,但仅限于陆军而已。陆军尚且能够秘密扩充,但一旦开始海军战船的建造,就会立刻被罗马人所发现。所以在罗马人横渡地中海时,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力量,轻轻松松就抵达了前线战场。
此时的汉尼拔早已经去世,迦太基再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物来领导腓尼基人抵抗罗马人的入侵。所以从战争一开始,迦太基就采取了全面防守的姿态,将城市周边所有的物资全部收拢到城中,准备与罗马军团展开持久的拉锯战。
在当时那个年代,罗马军团的陆战能力可以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但这仅仅限于野战。在面对攻城战时,罗马军团还是有些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的罗马人还并未掌握先进的攻城器械制造技术。
然而战争永远避免不了攻城战,罗马人通常的做法是将目标城市包围起来,阻断其与外界的连接,最终在合适的时机攻入城中实行占领。在面对迦太基时,罗马人采取了一贯的做法,将其团团围住,而这一围就是三年之久。Joshua J. Mark(约书亚·J·马克)在《Carthage》(迦太基)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Carthaginians, understandably, refused to do so and the Third Punic War (149-146 BCE) began. The Roman general Scipio Aemilianus besieged Carthage for three years until it fell. "
(译文:自此,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146年)开始。罗马将军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围困迦了太基三年,一直持续到迦太基陷落为止。)
公元前147年,罗马元老院任命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统领罗马军团出战迦太基。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西庇阿并非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击败汉尼拔的西庇阿。后世为了方便区分,将参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西庇阿称之为大西庇阿;而领导罗马参与第三次布匿战争的西庇阿为小西庇阿。
小西庇阿并没有参与过第二次布匿战争,他的战争经验是从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的马其顿战争中积累而来的。毋庸置疑的是,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统帅,同时也是罗马元老院中的一员。
不难发现,在小西庇阿率领罗马军团横渡地中海,完成对迦太基的合围后,战争的结果就已经很明显了。无论迦太基积攒了多少的粮草,都很难扭转当前被围困的境地。当然,腓尼基人也可以选择奇袭罗马的围城部队,进而冲出包围。然而冲出包围之后呢?腓尼基人没有任何的其他落脚点,即便突出重围也会成为游荡于野外的散兵,毕竟迦太基之前的根据地早已经落入了罗马共和国的手中。
不过从围城时间也能够看出,罗马必然在这场消耗战中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和军需物资。在当时的背景下,罗马人已经不可能从迦太基的周边获得新的物资补给,只能从罗马本土运送而来,必然会建立起庞大的运输补给线。而腓尼基人则可以在城中进行农业生产,能够弥补一定程度上的物资消耗。所以说,围城的时间越长,对于罗马来说越不利,攻占迦太基的战略意义也就越来越小。
公元前146年,罗马将主力全部集结在迦太基城下,并对其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被围困许久的迦太基早已经耗尽了城中储备,根本无法抵御如此猛烈的攻击。很快,罗马军队便宣告对迦太基实行了军事占领。
不久,罗马元老院的元老抵达了迦太基城中,宣布要以罗马人的名义对该地区进行毁灭。在得到元老院的授意下,罗马军队对居住在迦太基的腓尼基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无论是老人还是儿童,都未能逃过这一惨剧。
此后,迦太基的城防也被完全毁坏,只留下了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直到迦太基的几个重要港口也全部被破坏殆尽,罗马军队和元老院这才撤回罗马城中,并宣布此地为罗马共和国的领土。至此,迦太基彻底灭亡了。对此,Joshua J. Mark(约书亚·J·马克)在《Carthage》(迦太基)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Roman general Scipio Aemilianus besieged Carthage for three years until it fell. After sacking the city, the Romans burned it to the ground, leaving not one stone on top of another···It is said that Scipio Aemilianus wept when he ordere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behaved virtuously toward the survivors."
(译文:罗马人洗劫了这座城,就把它烧成灰烬,不留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据说,希皮奥·阿梅里亚努斯在下令摧毁这座城市和屠杀城中居民时,他哭了。)
据说罗马人在攻占迦太基之后,曾为泄恨调动了大量的盐前往迦太基,并将这些盐撒在了迦太基的土地之上,为的是毁掉这里的土地,使其无法生长任何植物,然而在如今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却未能发现能够证实此事确实发生的证据。
在笔者看来,该言论应当不实。迦太基在被罗马攻陷后,罗马元老院就在这里设置了一个罗马行省。很明显,这是向所有的罗马人和周边国家宣告,此地已经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领土。那么既然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领土,为何还要毁坏这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腓尼基人经过罗马人的屠杀后已经几乎灭绝,又何必做出这种毫无意义的泄愤举动呢?
再者,当时的罗马共和国虽然通过不断地对外征服战争获得了许多财富,整个国家也变得富庶起来,但盐一直是非常宝贵的生活资源。即便当时罗马人可以通过海水晾晒的方式获取大量盐,那也不会将这么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在迦太基的土地之上。
无论是罗马人还是腓尼基人都非常清楚,当第三次布匿战争的战火点燃后,失败的一定会是迦太基。早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之时,迦太基的国防力量就已经被尽数剥夺了。即便在后来的时间里迦太基曾经秘密发展过军事力量,但一定不会拥有较大规模的军队,否则会轻易被罗马人所发现。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迦太基在开战后不久就处于劣势境地了。而这也就意味着从始至终,战争的主导权都集中在罗马这一方。无论迦太基怎么抵抗,都很难获得战场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战败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以说,无论是第一次、第二次还是第三次布匿战争,都是根本无法避免的,这是两个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胜者,可以获得地中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控制权;败者,将会遭遇灭顶之灾。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即便是已经取得了两次胜利的罗马,也根本不会允许一个潜在的危险一直潜伏在罗马共和国的身旁,早晚会对其再次发动进攻。而迦太基也不甘心就此失去霸主地位。即便当时迦太基还没有反抗力量,但从其秘密扩军的举动就可以看出,迦太基还是准备再度与罗马一争高下的,这就注定第三次布匿战争一定会爆发。
不管怎么说,很少有能够让罗马人感到恐惧和危险的敌人,迦太基就是其中之一。能够与罗马相抗多年,却还能拥有立足之地,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如果罗马人没有恐惧心理作祟的话,那么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战后对腓尼基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而是会将腓尼基人作为罗马人的奴隶,进而用以发展罗马共和国的经济。从第一次布匿战争战败开始,迦太基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了。而随后的几场布匿战争,只是加速了迦太基的灭亡进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