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道:“异教徒的大军闯入了英格兰,整个东西都驻扎在盎格利亚以东。异教徒在那里获得了粮草和补给,东盎格利亚人与他们和平相处。”这是公元865年,伊瓦尔率领的维京大军,对不列颠群岛进行的大规模入侵。和以往小规模抢劫不同,伊瓦尔决定逐个消灭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王国,让维京人完全统治不列颠群岛。
伊瓦尔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诺森布里亚王国,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准备粮草补给。公元866年秋,维京人出发了,目标直指约克城。
约克城,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时期,就是首府——不仅有着坚固的城墙,罗马人还修建了通往其他城市的道路。维京人就是顺着800多年前修建的罗马古道,一路畅通无阻的杀进了约克……
维京人发现,这座大城市不仅拥有坚固的城墙,可以抵御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围攻。更重要的是,保存非常完好的罗马古道,连接着西海岸的其他港口——罗马人修建的道路,直到现在还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真没吹牛。
很明显,人们最初修路的目的是为了交通便利。大多数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定居,是因为海上交通方便——比修路成本低,而且效率更高。亚平宁半岛上的伊特鲁里亚人也修路,但是他们的路局限于本民族定居点之间,与水利设施关系密切。
像罗马人这样系统性的让道路向外延伸,本质上就具有对外扩张属性,和其他民族是不一样的。罗马人一边打仗一边修路,加强自己对外征服的效率。比如公元前312年修建的“阿皮亚大道”,最初仅仅是连接南部城市加普亚的道路。但是随着继续扩张,这条道路也在不断向南延伸,最后到达了意大利的最南端港口布林迪西。
现代人自然可以轻易理解,修路意味着各地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军事上作用极大。
在罗马帝国最鼎盛的时期,至少有29条大道从罗马城辐射出去,遍及所统治的每一个区域。如果加上用碎石铺成的支线道路,其总长超过40万公里。宽度从1.1米到7米不等的笔直大道,由石头、碎石和黏土修造坚固地基,上面再用多层小石子和沙子、混泥土夯实,最上面再铺上石块或碎石——路面总厚度能超过70厘米,坚固耐用。
所以,公元865年的维京人,才能通过方便的罗马古道,轻松到达约克城。
和罗马人的扩张、交流不同,中世纪的欧洲完全进入了保守、分裂的境况。
中世纪的欧洲人,不再像罗马一样建设道路,甚至曾经的罗马古道,有些也年久失修。如果我们找一个最简单的理由来解释,那就是封建领主的自卫性,远大于他们的扩张野心。
分封制把整个西欧变成一块块零散的土地,没有人实力强到可以四处征伐。所以,在自己并不大的领地内修路意义不大(还要花费很多钱)——还有可能为敌人的突然袭击制造便利。
所以,整个中世纪欧洲的道路修建几近停滞,进一步导致了交流和发展的全面倒退。
“对17、18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来说……几乎所有地方的道路都是小径,没有路基,也没有排水渠,经常被车辙弄得坑坑洼洼……欧洲的道路基本上是罗马帝国的遗产——尽管已经被疏于照管了1400多年。”——《企鹅欧洲史6》
对,你没有看错,直到18世纪的欧洲,除了年久失修的罗马古道之外,到处都是泥泞的小道。
以英国举例,维京人时代还能沿着笔直的罗马古道直通约克城。到了18世纪,人们的交通状况非但没有进步,反而更加糟糕了。1743年的《伦敦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从伦敦到约克的糟糕旅程,除了凹凸不平极其糟糕的道路之外,搭乘公共马车的人还要忍受凌晨3点出发(太晚了就无法及时赶到目的地),以及同行乘客的“吃了大蒜口气熏人,有的放屁、打鼾,或是不停说话”,非常痛苦。
人们所抱怨的,还有道路之曲折,让人无法忍受。
和笔直的罗马大道相比,17、18世纪的英国道路是“灾难级别”的存在。1771年一位法国观察家前往英国考察,他发现英国人的道路太过于弯曲,让人费时费力。这位观察家解释说,英国之所以道路弯曲,是因为土地宝贵,被农民毫无章法、零零碎碎的耕种着。
另外,不管土地属于领主还是农民,英国人都坚持“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没有人敢因为修路侵占土地,“不管是工程师、稽查员还是别的人,甚至连国王本人都不例外”。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1708年,法王路易十四的特使奉命前往西班牙马德里,他在路上差点崩溃。因为他出发了9天之后,才到达法国南部城市巴约讷。特使抱怨道路系统太糟糕,到达目的地恐怕还要再花两个星期——因为弄到拉车的骡子也比较困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8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才开始修建新的道路。
18世纪的情况尚且如此,中世纪就更不用说了。贵族们自我封闭在领地之内,各地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除了少量的教会人士和商人时常来往各地,大多数人都被束缚在那小小的封地之内,几乎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所以,单单从道路的情况来看,欧洲中世纪就是绝对的“倒退”,其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
上一篇:十字军东征的原因与实质是什么?
下一篇:维京人的英灵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