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经在很早以前说过一句话:“辩证法是一种辩驳的精神文化,人类有了辩证法就能学会觉察出事物之间的差别。”人类的历史从来就不缺评判,与其并存的,不论是赞美好事批评,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历史的的。但如果有人否认一段历史呢?旨意一段历史的真假呢?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捍卫呢?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这七次“下西洋”,不仅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输入了更多其他国家新的东西,开拓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在历史上存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史册记载到,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孙中山先生赞叹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在明代罗懋登还创作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政府在1947年、1983年以明成祖、明宣宗两位下西洋发起者的年号,以及这次下西洋参与者的姓名来命名南海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
比如南沙群岛有郑和群礁、尹庆群礁;西沙群岛有永乐群岛、宣德群岛。此外,我国还发行了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年纪念邮票;且2005年7月11日被命名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自然,这中间免不了对郑和下西洋的反对之声,然而不可改变的还是郑和下西洋的确是一次壮举,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的非凡意义可见一斑。现在,如果有人告诉你,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一场骗局。你会相信吗?
林炎平是一位加拿大华裔博士。作为一个工科博士,他发现了关于这场活动中与“事实”相违背的地方,考虑到当时的生产力,实在难以相信明朝可以做到如此规模的举动。
在他所著的文献中,从工科角度出发,他提到,按照明朝时期的生产技术,宝船是无法满足下西洋的条件的。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首先,按照史书,“郑和下西洋”规模极大,参加的人众多,但是为什么详细记载了此次下西洋举动的可靠的史书却并无多少呢?
纵观所以文献,现在可以参考的居然仅仅有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本小说,我们怎么能够完全确定它的历史意义以及记录的史实性呢?毕竟,《三国演义》的也有很多与事实相违背的地方。
其次,在《明史》中,记载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坐的船郑和宝船约为长140米、宽57米,如此,它的排水量大概有3万吨、总吨位应该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3万吨排水量,已经够得上“巨轮”的称号了。
中国海军的总吨位不过四百万吨、美国海军也只是八百万吨,郑和宝船是怎么做到现代海军船十多倍的吨位的?想做到这种效果,必须是钢造的船才有可能;对于仅依靠木头造船的明朝,能够造出如此大的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难以让人信服。
如果郑和下西洋是真的,那么这种船的生产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古代生产水平远不如现在发达,造出大物件也不可能比得上现代。
况且,远洋航行必须用尖底船,这是由现在航海证实过的航海知识,而经过考古证实,南京明代造船遗址在那里造的船全是平底船,没有尖底船的说法。驾驶平底船,郑和船队恐怕难以抵挡海峡上的风浪,怎么可能远航呢?
最后,明成祖朱棣残忍暴躁、杀人如麻,谁能想到他为什么会派郑和作为和平使者下西洋呢?所以基于此,林炎平的结论是,事实的真相为郑和下西洋本身为一个骗局,是明代皇帝为了彰显国力、满足自己作为天朝大国的虚荣心而编造出的一段历史。
对于这番质疑,在网络上吵翻了天。不少人站出来反驳这位一语惊人的博士。出乎意料的是不少外国网民也站出来推翻林炎平博士的言论,言论“一针见血”。
有外国网民“现身说法”。在澳大利亚北方热带地区长大的澳大利亚网友说他知道许多证明这件事情真实性的证据。他提到:“900年前,中国和非洲的硬币被发现在中国北部海岸的一个岛屿上的一艘沉船上。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发现的证据显示,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中国船只上已经有澳大利亚土著船员。并且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石刻上,有中国的帆船。”
三宝垄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住在三宝垄的网友说到,在他们当地有一个“三公庙”,之所以建造这个寺庙,就是就是为了纪念郑和的到来。住在东非岛屿的居民抛下重磅,他们宣称他们的祖先就来自与郑和下西洋时候的船队。
此外,许多网友还提出了不少现存证据。有网友留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发现了中国大型沉船和许多沉入泥滩的文物。现在所鉴定的碳14的木材是1400年后才有的。”
在相关书籍中,也提及:“中国帆船的船舶采用了分体结构,通过加大箱形截面来增加强度。”关于船只吨位的问题,也有网友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1962年在南京明朝龙江造船厂遗址发现的巨大尾舵或多或少地证实了这艘船的大小。它的舵叶至少100平方米的舵叶,大到足以操纵130至190米的船。”
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很多的资料和记载已经找不到了踪迹。《殊域周咨录》记载道,郑和下西洋时候的档案 《郑和出使水程》 原本一直由兵部保管。
但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想要查看这份档案,于是派兵部尚书项忠前去兵部寻找,然而车驾郎中刘大夏却事先把它藏起来。刘大夏对此解释道:"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即使还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是研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材料,它的丢失对后人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障碍。但是随着研究深入,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找到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