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因为荀彧的名字在网上还火了一个段子,说荀彧二字读做xunyu而不是“狗货”。其实这两个字的确算是生僻字,现实生活中基本用不到,但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认识荀彧是谁。那这次我们准备跟各位网友讲一个有关荀彧的冷知识,就是他的次子荀俣,以及荀俣的儿子和孙子名字里都用了同一个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读起来不是直接重名了么?想了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荀彧,字文若。曹操霸业的奠基人之一,居功至伟,可惜最终因为与曹操分道扬镳,只落得个自杀的悲惨下场,每每读来让人不胜唏嘘。但无论结局怎样,荀彧的一生都是精彩的一生,他的学识、道德品质不只是在那个时代为人敬仰,即便穿越千年历史也不负盛名。
荀(xún)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之子。黄帝有25个儿子,赐予他们12个氏(在那个时代,姓与氏并非一回事),荀氏就是其中之一。
荀氏最有名的当属荀况,也就是儒家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将他尊称为“荀卿”.在汉宣帝时期,为避宣帝刘询的讳,所以被改称为“孙卿”。因为在那个时候,“荀”与“孙”的读音是相通的。这是古代典型的“为尊者讳”。
为尊者讳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蔡文姬。蔡琰,字文姬,本字昭姬。西晋建国以后,因为避文帝司马昭的讳,于是被改为文姬。
从这2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古代,避讳是不看逝者年龄的,只要是与帝王发生了名字冲突,便会被改字。避讳的依据是同音便要避讳,而不考虑是否同字。甚至有一些是音近都要避讳的。但这样的避讳方式,一般也只用于帝王避讳,如果是“为亲者讳”,则不必遵循这一原则。这一点从荀彧后人的取名上可见一斑。
荀彧的彧,读作yù,本义是有文采。后来又引申出谈吐文雅、有修养、趣味高雅等义,还有繁茂的意思。而荀彧本人,在同时代也获得了极高的评价,除了在曹操集团超然的地位,他的品性也获得了很多人的赞誉。
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曹操
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司马懿
颜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惟荀彧为然。——钟繇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曹植
荀彧的次子名叫荀俣。俣,读作yǔ,本义是高大的样子。俣俣,则用来形容人魁梧伟岸。荀俣,字叔倩,官至御史中丞,早卒。
荀俣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很有限,根据何劭的《荀粲传》记载,当时社会上流行两套截然相反的理论,即言语是否能够完全表达人的思想。荀俣就这个话题曾和弟弟荀粲有过一次辩论,荀俣认为可以,而弟弟则持反对的态度。但到底谁赢了,书中并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明。
荀俣的儿子名叫荀寓,字景伯。深受家学影响的他,年少的时候,就以才气过人闻名京师。凭借自身的才干加上家族的影响力,他在晋朝官至尚书,并曾担任过九卿之首的太常一职。但公元294年,皇室宗庙的瓦片被一场大风刮落,为了告慰天地,他的职务被罢免。
荀寓的儿子名叫荀羽,官至尚书。
荀彧祖孙四代的名,全都是取了yu这个音,也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取“郁郁葱葱”这个含义。而以现代的读法来看,四个字还是很和谐的yù、yǔ、yù、yǔ。如果仅按照现代读音去看的话,或许可以证明,在那个时代,后代取名是可以同先人同音的,只不过要在声调上有所区分。
而如果是非直系的,或者是出了5福的,或许就可以不按这个标准来了。比如诸葛亮和诸葛靓。
诸葛亮和诸葛诞二人是没出5福的堂兄弟,不过,到了他们儿子那一辈就出了。所以诸葛诞给儿子取名的时候,就用了靓这个字,与亮同音不同字。
这样的说法到底是不是合乎当时的规矩,因为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献资料来佐证,所以只能是靠现有的资料进行推测。但仅凭上述几个人物的名,起码可以证明一点,那就是在东汉末年直到魏晋的百年间,避讳是可以只避同字不避同音的。
毕竟,无论是颍川荀氏还是琅琊诸葛氏,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家族,他们的取名方式一定是会严格按照时代的标准来进行的。
其实避讳这个事情,现代社会也仍有保留,不过更多是出于称呼方便。毕竟,尽管荀彧后代都用了yu这个音,但那个时代,除了尊者、长辈,对一个人的称呼多用表字,所以名是否同音并不影响称呼。而我们现代有名无字,自然要通过字、音来进行区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