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袁绍为何建议何进引董卓入京?

时间:2020-06-10 16:37:50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在汉朝末期,董卓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祸患了,董卓所做下的各种事情实在是不少,以至于最终董卓死的时候,整个洛阳城的百姓都出来庆祝,庆幸这个大魔头一般的人物终于死掉了。不过,董卓能够入京,这其中还少不了袁绍的推波助澜,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袁绍给何进的建议,引来董卓进京,才有了后面一大堆的事情。那么当时袁绍究竟为何要力劝何进让董卓入京呢?袁绍这样做究竟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期以来,对于袁绍当年力劝大将军何进引进西凉军阀董卓的建议,几乎所有人都痛骂那是个无比愚蠢的昏招,再加之后来的胜利者曹操当年曾表达过与之完全相反的建议,而且后来董卓进京也确实祸乱朝纲了。这种种迹象似乎都坚定地证明了袁绍当年的建议就是愚蠢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袁绍的这个建议真的就是极度愚蠢,毫无道理可言的建议吗?事实上,我们似乎陷入了先射箭、后画靶的误区,我们不能因为董卓后来确实存在祸乱朝纲的行为就指责当年袁绍引进董卓的建议是愚蠢的。在袁绍力劝何进引进董卓,到董卓祸乱朝纲,这段时间里曾发生了太多出人意料的事情,我们不能都将其都归咎到袁绍一人身上。

袁绍的建议并不愚蠢,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可言。

打个比方,如果你妈妈有一天买了一条鱼,准备给全家人做酸菜鱼,而你因为饭菜好吃、再加之你当时比较饿、吃的比较急,结果被鱼刺卡住了喉咙。你被鱼刺卡住喉咙自然是件令人十分难受的事情,但你能因此责怪你妈妈把酸菜鱼做的太好吃吗?这恐怕不合情理吧。而袁绍当年劝何进引进西凉董卓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把董卓祸乱朝纲的行为都归咎为袁绍让董卓进京这件事。

实际上,要想理解袁绍当年为何要力劝何进引入西凉董卓倒也不难,只要稍微了解一番二十一年前的窦武事件,就能明白袁绍的良苦用心了。

了解一番窦武事件后,我们应该就能明白袁绍的良苦用心了。

1、袁绍当年之所以要引入董卓,主要是吸取了窦武失败的教训

大家或许对窦武的事迹并不熟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先简要地介绍一番窦武当年的事迹和他最终的结局。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汉桓帝驾崩。因为汉桓帝膝下无子,所以窦皇后和其父窦武就一同扶立了原解渎侯刘苌之子刘宏继位,此即汉灵帝。因为汉灵帝承继帝位时年仅十二岁,还不能亲自处理国政,再加之东汉王朝素来就有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专政的传统,所以窦皇后及其父窦武就当仁不让地主持国政了。

窦武以外戚首领的身份主持国政。

尤其是窦武其人,他当时不仅是皇后之父,是当时的外戚首领,而且还出身于东汉王朝顶级世家大族之一的河西窦氏。窦武早年与士大夫群体交往密切,素来享有极高的名望,被士大夫们尊奉为“三君”之一(其他两人是刘淑和陈蕃),可以说当时的窦武几乎被士大夫群体奉为神明,这与屠夫出身、备受士大夫歧视的何进有着天壤之别。

在窦武主持国政期间,他一直想要剿杀一些宦官头目以打压日益嚣张的宦官集团,但是因为此事谋划不严密而被宦官头目朱瑀知晓了该计划。于是当时的宦官头目中常侍曹节、朱瑀等人就挟持年幼的汉灵帝和深居宫内的窦皇后,并矫诏号令京城周边的军队和刚刚平定羌族叛乱而回京的张焕转而去围剿窦武、陈蕃等人。最终窦武、陈蕃等人均死于乱军之中,而这场以剿杀宦官头目为目标的政变也最终失败了。

窦武、陈藩等人均死于乱军之中,一场以剿杀宦官头目为目标的政变彻底失败了。

作为士大夫领袖和外戚首领的窦武被宦官集团轻而易举地剿杀了,并随之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党锢之祸,这对当时东汉王朝的士大夫群体和外戚集团而言,此次失败不可谓不教育深刻、不可谓不发人深省。而二十一年后的何进和袁绍等人在同样密谋铲除宦官集团时,他们能不吸取窦武的教训吗?他们能将这时隔不久的惨烈教训置之不理吗?当然不可以。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客观规律,那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万无一失地做成某件事,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只不过是几率大小而已。例如吃鱼这种简单至极的事情,不是也有人可能会被鱼刺卡住喉咙吗?更何况想要毫无隐患地发动一场政变,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当袁绍等人在密谋铲除宦官集团时,他们只能尽力地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以完善自己的计划,而最值得吸取的教训就是二十一年前的窦武事件。

袁绍等人在密谋铲除宦官集团时,尽力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以完善自己的计划,这并没有错。

窦武的失败给了袁绍等人什么样的教训呢?那就是缺少兵权的一方永远都会处于弱势,缺少军队支持的政变永远都缺乏主动性。当年窦武就是因为缺乏军队的鼎力支持(仅有小股部队听命于窦武),所以当宦官集团以矫诏的方式号令大部队时,窦武等人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而袁绍等人恰恰就是吸取了该教训,他们想在发动政变之前,提前掌握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这并没有错,毕竟当年窦武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没有兵权,没有军队的支持。

袁绍吸取了窦武缺少军队支持而失败的教训,就想提前掌握一只听命于自己的军队。

2、袁绍为何不重用京城禁军,偏偏要舍近求远地引进董卓?还是吸取了窦武失败的教训

或许有人会认为当年何进乃是大将军,袁绍乃是司隶校尉、袁术也是虎贲中郎将,所以他们三人手里都掌握着一定的军队,完全不必让西凉董卓进京啊。这恐怕就又牵扯到当年窦武失败的教训了。《三国志·袁绍列传》就记载道:

初绍说进曰:“黄门、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内,前窦武欲诛之而反为所害,但坐言语漏泄,以五营士为兵故耳。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

何进当时是大将军,袁绍是司隶校尉,袁术是虎贲中郎将,三人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这段重要史料的篇幅较长,为方便大家理解,特简要翻译如下:

袁绍当年对何进说:“黄门侍郎、中常侍这类宦官因为常年受到皇帝的信任和亲近,所以朝野内外的官吏士卒都很畏惧他们。之前窦武想要诛杀宦官却反被宦官所杀,就是因为事情泄漏后,他居然还以五营士兵为依仗的缘故。

五营士兵(指代禁军)常年驻守在京城,他们都很畏惧宦官,然而窦武居然还想利用他们去反攻宦官,后来五营士兵果然叛逃归顺了宦官,所以说窦武(依赖禁军发动政变)纯粹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认为窦武当年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依靠禁军诛杀宦官头目的做法太过愚蠢。

通过袁绍的这番话,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袁绍等人谋划诛杀宦官时,确实是在极力吸取窦武当年失败的教训。而且我们还可以据此得知,原来窦武当年准备发动政变时,他手里也并非是毫无一兵一卒,他当年也曾掌握着部分禁军,其人数大概也有几千人。只不过窦武当年对局势的判断太乐观,他就像曹操所说的那样,以为就凭几个小吏就能擒杀宦官头目,所以他并没有积极地慰劳禁军以换得其绝对忠心。

就是这个隐患使得窦武等人最终死于乱军之中。原来当时的京城禁军作为普通将士和中级军官,他们并不熟悉窦武作为外戚首领和士大夫领袖的权威,但是这些禁军却在皇宫宿卫期间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曹节、朱瑀等宦官头目的地位。

禁军在皇宫宿卫期间非常清楚地了解到曹节、朱瑀等宦官头目的地位。

这些禁军都知道这些宦官头目当年都是先帝身边的大红人,都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显赫人物,都是曾把持朝政十几年的资深权宦,而窦武等人则不过是刚刚掌权不过半年的新贵而已。孰轻孰重?认可谁的命令,不认可谁的命令?这岂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嘛。

更何况当时曹节、朱瑀等宦官头目的手里还有矫诏而来的皇帝诏令和太后懿旨。这更加会令不明真相的禁军或临阵倒戈、或四散而逃了。而何太后当时不太赞成诛杀宦官的念头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谁能保证深居宫城的何太后不会像上次窦皇后那样,被宦官头目以半欺骗、半威胁的手段拿到剿杀士大夫的太后懿旨呢?

何太后一直都不太赞成诛杀宦官,她很有可能在半威胁、半欺骗的情况下颁布诛杀士大夫的懿旨。

事实上,当年窦武手下的皇宫禁军就是如此表现的,《后汉书·窦武列传》记载: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

这段话的意思是“王甫命人向窦武手下的禁军将士喊话道:‘窦武谋反,你们皆是朝廷禁军,应该宿卫皇宫,为何要跟着造反?先投降者有赏。’禁军一向畏惧宦官的权威,于是就开始有小部分人公然投降了王甫。等到晚上,窦武手下已经基本没兵了(晚上天色较暗,自然更有利于逃走或投降)。”

宦官头目刚开口招降,窦武手下的禁军就纷纷逃走或投降了。

也就是说当宦官王甫命人向窦武手下的禁军喊话招降时,这些禁军因为畏惧宦官的权威和皇帝的诏令而纷纷投降或逃跑了。不过短短一天,窦武手下的数千兵马就逃得无影无踪了,而窦武也成了光杆司令,只能束手就擒、坐以待毙。

就是因为窦武的这个惨痛教训,所以何进、袁绍等人才不敢重用京城内的军队,所以他们才会想到调遣远在西北地区的董卓进京。毕竟偏居西凉的董卓相较于京城禁军而言,更容易控制一些,更容易号令一些。

就是因为窦武的这个惨痛教训,所以何进、袁绍等人才不敢重用京城禁军。

3、结语

总而言之,袁绍当年引进西凉董卓的计划并没有大错,更谈不上愚蠢,他只是在极力地吸取二十一年前窦武失败的教训而已。而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以完善自己的计划,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确的做法。

事实上,袁绍引进西凉董卓的计划之所以会失败,何进要负主要责任。因为正是何进的骄傲轻敌才导致他自己被宦官头目在宫中轻而易举地暗杀了。而正是何进之死才导致了董卓失控,否则以何进大将军之职位和外戚首领之身份,作为朝廷命官的董卓断然不敢废立皇帝,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董卓乱政等现象了。

另外,据我估计,如果何进还活着,那么董卓极有可能是替何进办完事后,领一笔封赏就回西凉老家了。唉,最终只能感叹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怜的袁绍因为何进的无端被杀而莫名地背负了数千年的黑锅与骂名啊。

网友评论

上一篇:孙策能否像赵云那样,在长坂坡之战七进七出

下一篇:曹家人那么多,为何没人阻止司马懿夺权?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