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则天,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咱们国家封建王朝唯一正统的女皇帝,被称之为“千古第一女皇帝”,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她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历经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朝,有过丧夫、丧子、丧女之痛,是“五品才人”也是“感业寺尼姑”,更有“第一女皇”的地位。此外,她还有女人的娇柔妩媚,男人的坚毅果敢,邻家女孩的细腻清纯,政治家的心机手段,小女人的个性,帝王的风范。
如果要写这个女人,恐怕三言两语很难写出真正的武则天。据说,有位日本友人对武则天非常崇拜,于是,他自学汉语,历时11年,读遍了中国文史,写了一部关于武则天的专著,全书共110万字。
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写了这个女人的冰山一角。因为,在这个女人的身上有太多谜题,就像她的无字碑一样,留给后人的只有猜测。就像她是否入寺为尼?感业寺是否真实存在?至今都是个谜。
其实,历史上对武则天入感业寺的事情,持肯定的态度。因为,《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诸多史籍都有相关的记载。但是,李树桐的一个观点,却引起了文史界的很大轰动。
李树桐认为:当年的武则天并没有入感业寺。
对于这个观点,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从目前的史料里,几乎找不到感业寺的任何资料,也没有地理位置描述,更没有修建时间等史料的记载。这就说明,感业寺很有可能不存在,那么,武则天入感业寺一说,就是无稽之谈了。
第二,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宫廷流行长发,如果,真的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再入宫,那么,武则天的光头何以示人?而且,由光头到长发需要很长时间,从这个层面来说,武则天应该没有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第三,高宗刚继位时,宫中只是把年老色衰者放出宫,而当时的武则天不过26岁,被放出宫的可能性比较小。更何况,唐高宗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对武则天动了心,现在怎么可能把武则天放出宫,入寺当尼姑呢?
那么,对于李树桐的观点,很多专家也提出了反驳的理由:
一、关于感业寺的存在问题,不能因为史料上找不到感业寺的地理位置及相关资料,就认定感业寺不存在。此外,在感业寺的那段日子,是武则天的低迷期,也是不光彩的,所以,她不想和感业寺有任何瓜葛,不想在任何场合提起感业寺,以至于,《后唐书》对感业寺没有记载。
二、用发髻的长短来判定武则天是否入感业寺是非常片面的。在唐代,假发已经非常流行,所以,武则天完全有可能入了感业寺,之后进宫时用了假发。
三、武则天出宫,是因为太宗之死被派去寺庙修禅礼佛,并不是高宗按照礼制让宫人出宫的,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其实,从唐高宗李治身上,我们对武则天入感业寺,也能猜测一二。
武则天虽然一辈子都没有得到过李世民的爱,但是,李世民的确是武则天的恩人。如果,不是李世民把武则天招进宫,可能她一辈子都没办法遇到李治。而且,在李世民最后的日子里,武则天和李治在病榻前相识,更使得李治对武则天一见倾心。
之后,虽然李治对武则天有万种情愫,但刚登基的他也不敢违背伦理马上把父亲的嫔妃娶回家。所以,只能让武则天一边在寺庙修行,一边稳固自己的根基,等一切稳定了再把她接回来,给她个名分。从这点来看,武则天极有可能在感业寺待过一段时间。这样比较符合李治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的性格。
在自己刚登基的时候,一方面不想让文武百官认为他是一个想娶父亲女人的皇帝,也不想因为一个女人违背伦理,更不想因为一个女人置江山稳定于不顾。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稳住武则天的情绪,让她暂时在感业寺委屈一段时间,等风头一过,就接她回家。另一方面,李治尽量塑造勤政为民的形象,在朝廷上获得支持的力量,之后,等江山和势力得到稳固,就把武则天接回来。
然而,对于武则天来说,那段日子可以说是她最为灰暗的时期。
本以为一朝入了宫,肯定有机会成为皇上喜欢的人,再怎么样也不至于沦落到出宫入寺的地步。但是,事已至此,她也改变不了,只能顺着形势往前走。所以,李治是她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虽然,中间很煎熬,但总算能再次回到宫中,有机会施展自己的魅力。
据说,当年李治把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出来后,就一心想废后。之后,为了武则天能顺利走上皇后的位置,他不仅亲自去求国舅长孙无忌,还与朝廷重臣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最后,亲自下诏为武则天辩护,群臣一看皇帝如此护武则天,便纷纷闭上了嘴。
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李治还是给了武则天一个所有女人都艳羡的名分——皇后。总而言之,感业寺的那段经历无论是对武则天,还是对高宗李治,都是不愿提起的过往。无论武则天是真的入了感业寺为尼,还是高宗李治金屋藏娇的手段,武则天入感业寺的那段经历,都有可信度。
时隔千年,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历史了。但是,我们依然应该尊重历史本来的面目,不能片面的认识和分析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这样的态度对历史研究没有任何好处。而身为历史学家,更应该以身作则,以史实为依据,综合分析,力求尽可能的还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