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写给嘉靖皇帝的《治安疏》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疏,因为其中有大量批评嘉靖帝的内容,海瑞把当时官场上的弊端和皇帝的罪责一展无遗。所以,可以想到海瑞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将《治安疏》呈上去的,但海瑞为什么就敢直言皇帝的过错,难道他就不怕死吗?明朝上下官员中,也只有海瑞敢做这件事,其勇气令人敬佩,但我们需要知道,究竟是什么支撑起了海瑞,让他有了看淡生死的勇气。
海瑞在给嘉靖上《治安疏》的时候,大有为国尽忠而将生死置之于度外的悲壮气势。
海瑞应该说是明朝官场之上的“异类”,有的人或许会对他心生敬意,可最后却还是会敬而远之。
他这种性格的人不论是放在古代,还是放到今天,实际上都会让人感到很难相处。
何也?
海瑞为人过于刚直,可是一个人太过于刚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过犹不及”。
海瑞既然选择了仕途这条路,那么他就必须得去适应这条路,而不是想着让这条路来适应他。
为官之道,从来都不可能一路直行,很多时候还必须学会拐弯。
海瑞吃亏就吃亏在他一心只想直行,却不愿意向“官场规则”妥协而拐弯,这应该说是他一生意难平的根本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必定会有利益之争。
哪怕是嚷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士大夫,也同样各有各的利益。
士大夫学而优则仕,或许不能说他们百分之百是仕而为己,但至少90%也是先为己,而后才为国为民。
当时的读书人为什么嘴里总是念叨着光耀门楣?所谓光耀门楣,其实就是想提升自身阶级,从而获取更多利益。
他们能够为己的同时,又能将部分精力用于为国为民,对于天下黎庶而言恐怕就已经是大幸之事了。
可是,我们却很难从海瑞身上看到这一点,他当官了之后好像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光耀门楣”之事。
海瑞的母亲过生日的时候,当时已经身为一方父母官的海瑞为了给老母亲庆寿,却只买了两斤肉。
海瑞病逝了之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看了海瑞最后一眼,却看到他所用皆葛布帷帐、破竹箱之类的物品。
王用汲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自掏腰包,又找人凑了一点钱置办了一些东西,这才收殓了海瑞。
海瑞当时是何种身份?他病逝之时还是南京右都御使,正二品大员。
可是,他作为一个正二品大员,却在死了之后还得让别人凑钱来为他置办治丧所用之物,可谓凄凉至极。
他的一生似乎真的就是为了心中的“道”而生,这种人不得不说很可敬,但是又不会有人想要亲近。
他似乎没有私心,但是又有一个最大的私心,那就是为了成就他一生都想要实现的“道”。
这也就是海瑞为什么敢上书大骂嘉靖皇帝的原因,因为他为了心中的“道”,已经顾不上自身的生死了。
只要能够实现这个“道”,那么他即使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会觉得很值。
海瑞上《治安疏》,毫不避讳地批判嘉靖:
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为了骂醒嘉靖,他毫不客气地那“嘉靖”这个年号开刀,用谐音来骂嘉靖为了修道而大肆敛财,从而导致百姓家家净而无财。
嘉靖皇帝看到这份奏疏之后,愤怒地将这份奏疏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让人去抓海瑞。
他还特意加了一句:“别让海瑞跑了!”
可是,嘉靖才说完这句话就被打脸了。
宦官黄锦看着愤怒的嘉靖,斟酌着说:“皇上,海瑞是一个痴人,我听说他上疏的时候就知道难逃一死,所以买好了棺材,和妻子诀别,又遣散了家仆,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逃跑。”
人不畏死,又如何以死惧之?
嘉靖听完就沉默了,又捡起了奏疏,读了又读,读了又读。
谁也不知道嘉靖究竟读了多少遍,后来才对左右之人说:“海瑞这个人可比商朝比干,但我却不是商纣王。”
嘉靖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其实就是他看明白了,海瑞根本就不怕死!
如果嘉靖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还要执意处死海瑞的话,那么海瑞在史书上的清名只会更大,嘉靖的名声就会与之相反。
所以,嘉靖才没有急于动手处死海瑞,而是一直忍着心中的愤怒,把这件事压着不处理。
可是,嘉靖到了病重临死之际又想起了曾经痛骂过自己的海瑞。
嘉靖虽然也承认海瑞骂的都对,但还是让人抓海瑞下狱了。
他就是在害怕自己死了之后,还会被海瑞骂一句,你这个昏君,当初我把事情给你说明白了,你就是不听!
嘉靖驾崩了之后,海瑞还在狱中。
当时提牢主事以为嘉靖一死,海瑞不仅会出狱,还会收到新帝重用,所以弄了好酒好菜去讨好海瑞。
海瑞呢?海瑞以为那是自己的最后一餐了,但也凛然无惧,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
海瑞之所以凛然无惧,是因为他从上《治安疏》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了。
他敢上疏,就不怕死。
倘若嘉靖帝因为这份奏疏而醒悟,从此之后好好处理国家事务,那么他海瑞就是明朝的大功臣。
倘若嘉靖帝因为这份奏疏而暴怒,并且一怒之下处死了海瑞,海瑞也会慷慨赴死。
因为,海瑞自知是为了心中的“道”而死,他是为国尽忠,他是做了他认为应该做,也必须做的事。
所以,海瑞无惧。
下一篇: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