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为何说王翦一出,李牧必死,赵国必亡?

时间:2020-12-22 17:30:07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说起王翦和李牧,相信了解战国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是战国时期非常著名的两位人物,是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人物。王翦是秦始皇一统霸业的最大功臣,而李牧则是战国后期赵国的顶梁柱,二者都是战功赫赫。秦统一六国,王翦受封武安侯,李牧肥之战大败秦军而被封武安君。那么为什么最后王翦能玩死李牧呢?

王翦此人是个遇事考虑周全的人,既把握战场形势,又把握自己安稳。在战场上只有自己既能把握战场全权指挥,又能获得身后国君权臣的全力支持,自己才能善始善终,才能立功而不废。王翦作为秦国大将,就很注重搞好与君主权臣的关系,在秦灭楚国之战中,秦始皇不得已再次起用王翦,按他的要求统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当时几乎已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了。为了消除秦始皇对自己的疑忌,确保全力支持自己攻打楚国,在前去攻打楚国的路上,几次派人向秦始皇要求封赏田宅园林,以致让秦始皇只感到王翦只是个贪享富贵的人,就放心地全力支持他攻打楚国。

王翦还很注重讨好当朝的权臣,想当年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正是得罪了当朝相国范雎,才致自尽而亡的。王翦就吸取了这一教训,得知范雎很想杀掉自己的仇人魏齐,就献计秦王通过在边境相会平原君的方法,扣留赵国平原君到秦,逼着赵国交出已是平原君门客的魏齐,最终魏齐逃到魏国信陵君处,信陵君不敢接纳,魏齐自刎,魏国将人头交给赵国,赵国向秦献上魏齐人头,方才救出平原君。正因为王翦考虑事情周详,才在每次战役中,不受朝廷掣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败敌人。因他深通主将前方作战,最忌后方国君奸佞干涉这一情况,在两军对垒不相上下之时,也就灵活地对敌方将领施以反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而李牧就不一样了,李牧做事很板正,很执拗,不懂得圆通。在北疆防备匈奴时,他守在边疆,权力很大,很独立,在他管辖的边城,征收的赋税都归他守边使用。他严各要求将士,每天搞骑射训练,并每天杀头牛犒赏骑射成绩突出者。匈奴人每次来犯边,他就让军队躲进城堡,严令擅自出战斩杀匈奴人,否则军法处置。匈奴人虽抢不到东西,却笑话李牧胆怯,久而久之,李牧的部下士兵也都认为李牧胆小。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命他出击匈奴,他不听,赵王就撤换了他,换上了别的将领。结果别人带军主动出击,连遭失败,没办法,赵王只好又让李牧前去守边。李牧不答应,赵王强制他去,他就与赵王约法三章,赵王只好打应。

李牧到边地后,依然如此,后来终于等到机会,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万多人,匈奴人大败,此后十多年再不敢犯边。长平之战后,名将廉颇被奸臣郭开逼出赵国后,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继位,李牧受到重用,相继于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公元前232年的番吾之战,两次大败秦军,被封武安君。公元前235年悼襄王死,赵王迁继位。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和杨端和率两路大军攻打赵国,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力抵抗入侵秦军。名将对名将,自然难分胜负,一下子打了差不多一年。

老谋深算的王翦深知,李牧不除,这场仗很难取胜,于是他就使用反间计,派人入赵都巨贿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翡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欲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庸的赵王迁,不问青红皂白,不作调查,就要撤换李牧和司马尚,但李牧秉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信条,坚持不听从。后来赵王迁就设下圈套,捕杀了李牧,废去了司马尚,改换成了无能的赵葱等为将。公元前228年四月份,王翦找准时机,大败赵军,杀死赵葱,随后又攻下邯郸,俘获了赵王迁。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牧只专注做事,性格执拗,不懂得圆通,以致敌人得间,奸佞成毁,赵王信谗,最终功败垂成,遗恨人间。

纵观古今,大凡功高盖主的名将,能得善终的了了无几,王翦能上得君心,下得臣意,各方面都做得滴水不漏,安安心心地在前方立功打仗,善始善终,可谓智谋勇略周全之人,实为名将中的名将。李牧虽智谋战术杰出,却不懂得圆通,一心直肠,不懂得处理好自己与国君权臣的关系,致遭功毁身灭,也只能令后人扼腕了。然太史公司马迁却讥叹王翦没有在秦统一六国后劝秦始皇以德政,致使秦二世而亡,难道是真的人无完人吗?

网友评论

上一篇:李牧怎么死的?被谁陷害?

下一篇:廉颇投奔楚国为何不被重用?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