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项羽杀殷通说明啥问题

时间:2021-07-09 17:21:04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在秦末乱世之中,项梁项羽为代表的项氏家族,原本是实力最强大的一方,但是项梁在定陶之战中战败身亡。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但最后却又被刘邦给反杀,连个全尸也没留下,可谓是惨痛之极。那么项氏家族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吾爱诗经网小编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在之前的聊刘邦的一篇文章中,咱们曾经提到过,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形势一片大好,占领了很多郡县。

帝国的地方主官面对这种局面,自然是心惊胆战,有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开始考虑站队的问题。

比如刘邦老家的沛令,先是决定起兵响应陈胜,但是又很快反悔,不但把刘邦拒之门外,还要把萧何曹参给杀了。

不过在刘邦在鼓动之下,沛县父老把沛令给剁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然后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晚年生活。

不止沛县县令,全国各地还有很多郡县主官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会稽郡郡守殷通。

会稽郡在今天浙江东部及江苏西部一带,距离陈胜吴广起义的陈郡不远。

殷通作为会稽郡的最高行政长官,现在来说就是省部级正职,算是封疆大吏了。既然能做到这个位置,肯定不是平庸之辈。

帝国摇摇欲坠的状态,想必殷通这种官员是可以感受到的,所以在他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是誓死效忠帝国,但是帝国此时在二世胡亥的胡搞之下,还值不值得效忠呢?

第二就是起兵反秦,可是作为帝国的高官,起兵反秦也会被人诟病,这明显是吃大秦的饭砸大秦的碗呀?投机与自保的性质太过明显。

不过,时局复杂,必须得提前决断。深思熟虑之后,殷通决定起兵反秦,但是作为一个秦帝国的地方官,而且是文官,他的号召力肯定不够。所以,他必须寻找合伙人。

那么他有没有心仪的人选呢?有,而且有两个,一个是项梁,一个是桓楚。

2、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对项梁来说,吴中这个地方虽然是外乡,而且他们又是在避祸,但他却混得如鱼得水,“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这句什么意思呢?

就是项梁成了吴中地区著名的民间领袖,经常给人操办丧事,通过这种方式,他还延揽了很多“贤士大夫”。

那么项梁和殷通的关系如何呢?项梁作为一个逃犯,在殷通的地面上混得风声水起,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两人就算不是朋友,殷通对他也是网开了一面,对项梁而言算是恩人了。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把项氏家族户口查清楚了,知道项梁他们这一家子,都是背负仇恨在生活,一直在等待复仇的机会。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他们的机会也来了。

某天,殷通将项梁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要起兵反秦,还要对他委以重任。

3、当项梁带着侄子项羽一起来到殷通的府邸之后,殷通告诉项梁自己要起兵反秦,并且计划让项梁和恒楚为将,只是恒楚在逃亡之中,不知道在哪里?项梁听了之后,说侄子项羽知道恒楚的行踪。

此时项羽并没有参与两人的对话,他一直在门外持剑等候。项梁出门嘱咐了项羽几句,重新回来后让殷通召见项羽。

殷通于是召见项羽,不想项羽进门跟项梁确认了一下眼神之后,直接拔剑把殷通给杀了,杀了还不算,直接把人家头给割了下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4、不管是在《史记》还是在《资治通鉴》中,对项梁杀殷通的理由,都语焉不详。如果我们站在项梁的角度分析,他杀掉殷通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可能有下面几点:

第一,项梁是楚国名将之后,不甘人下,殷通的存在让项梁感觉尴尬;

第二,项氏家族和秦帝国有深仇大恨,项梁不屑于和殷通这样的帝国官员合作;

第三,杀掉殷通这个当地行政主官,可以制造轰动性效应,震慑当地民众;

第四,殷通这种官员,吃着帝国的饭又想砸帝国的碗,项梁看不上这种小人。

上面这些杀人的理由算不算充分呢?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殷通真的非杀不可吗?

首先,既然是帝国地方主官,肯定也是有好有差,殷通治下的会稽郡如何呢?我们没有不知道,但是以项梁恒楚这种逃亡之人可以在吴中生活,说明他对民众还是比较宽仁的,所以他真的该死吗?

其次,殷通既然已经表明了合作反秦的姿态,那么项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合作的问题,直接杀掉难道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吗?毕竟殷通代表了无数的帝国主官,如此杀之不是绝了所有人合作的希望吗?

5、历史学者蔡东藩曾经刘邦和项梁的起兵经过有过对比,他说:“刘项起兵,迹似相同,而情则互异。沛令从萧何言,往召刘邦,设非后来之翻悔,则亦不至自杀其身。且杀令者为沛中父老,非真邦亲手下刃也。若项梁之赴召,明明为郡守之诚意,梁正不妨依彼举事,为君父复仇,何必计嘱项籍,无端下刃乎!况仇为秦皇,无关郡守,杀之尤为无名,适以见其贪诈耳。观此而刘项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刘项之成败,从此而定。老夫刘邦之退让鸣恭,项梁之专横自立,盖第为一节之见端,犹其小焉者也。”

蔡东藩先生的意思有两点,无端杀掉殷通,说明项梁叔侄残忍贪诈,也说明两人格局都太小。同样的事情,刘邦会做吗?想来应该是不会的。

如果不杀殷通,项梁其实可以更好地利用殷通的身份,去争取更多的帝国官员,可能会减少很多刀兵之祸。

6、殷通死得很冤枉,那么我们站在殷通这边考虑一下,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首先,识人不准。殷通之所以将自己的密谋对项梁和盘托出,说明他和项梁之前肯定是有交情的,否则谁会对一个陌生人说我要造反呀?既然有交情,殷通对项氏叔侄的认识太肤浅,所以最终引狼入室;

其次,心态不对。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殷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国官员,想趁天下大乱有一番作为。但是作为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心态和位置都放错了。

此时,作为大多数人的敌对方,他应该把保命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自己想着做主公,浑水摸鱼。虽然他给项梁表明了自己反秦的姿态,但是又把姿态放得太高了,引起了项梁的反感和猜忌。

再次,策略不对。殷通计划让项梁和恒楚作为自己的左右将军,还把这个计划赤裸果地说给了项梁,这真是有点没事找不自在的感觉。

为了保险起见,他难道不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找到恒楚,然后再考虑两人相互制衡的游戏玩法吗?这里通过项梁叔侄去寻找恒楚,显得有点太天真了。

那么楚恒这个人在秦末以及楚汉争霸中露过脸吗?除了这一次,还有一次,就是在项羽杀了宋义之后,派恒楚向楚怀王通报的,可见恒楚后来也归顺了项家军。

7、在之前写刘邦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刘邦老家沛县的主官,本来计划举兵响应陈胜的,但是突然变卦了。当时我们提了一句,说沛令反悔有可能和项羽有关系,道理何在?

假如项梁起兵杀掉殷通这事正巧这时传到沛令耳朵里面,他会怎么想?殷通以合作的姿态考虑举兵反秦,但是反手就被割了头,那么我会不会被刘邦这伙人杀头呢?这个死法实在太窝囊,还是誓死效忠帝国,一条道走到黑吧!

当然,这只是猜测。不过殷通之死,肯定会对其他帝国地方主官造成一定震动,既然你们不给活路,那么我们也只好选择鱼死网破了,而这无疑为后面的反秦大计制造了无形的障碍。

另外,这件事情除了上面这个影响之外,对项梁项羽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觉得此事做得非常成功,也就迷恋上了这种方式,让他们养成了用暴力和流血解决问题的习惯。

项羽后来斩杀宋义也差不多是类似的选择,但是话又说回来,宋义这个人当初能够提前发现项梁的问题,也是有大才的,也是可以争取到自己的队伍里效力的。

简单来说,项羽一直是作为复仇之神出现的,一开始为爷爷项燕报仇,叔叔项梁死了之后,仇恨度继续爆表,他不是来争天下的。

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政治家,所以他追求的只是复仇的快感,而不是利益的得失。他有勇无谋,妄想通过武力制服天下,可惜路却越走越窄,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总之,项梁项羽杀殷通是不应该的,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利益得失之上。

网友评论

上一篇:贾复怎么死的

下一篇:汉武帝打败了匈奴为何还要与其和亲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