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封建统治时期的历史更迭只不过是寥寥几笔就能够概括的事实。不过对于那些经历过了王朝迭代的人来说,既有迎来新朝的喜,同时也有着泯灭旧朝的悲。亲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就这么拱手让人,对于自出生以来就养尊处优的皇帝来说是极其难以接受的。
大明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浓重的一笔。而那位亲眼看着自家江山易主的崇祯皇帝,也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士。
眼见着自己大势已去的他,吊死在了一颗歪脖槐树之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做了两件事,首先便将故去的顺治帝重新安葬,设陵墓名为思陵。
这一棵代表着270余年光辉的大明王朝逝去的槐树,极具象征意义。他将这棵吊死朱由检的槐树定了罪,将崇祯故去的所有原因都归结到了他身上,甚至还派人用铁链拴住这棵槐树。
被铁链缠绕的槐树,似乎也失去了自由。而一代君王的故去,一代皇朝的没落,似乎也都成为了它的罪过。
这何尝不是清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统治,为自己的入京名正言顺,而将罪责强加到这棵槐树上。
不会开口,不便交谈,它每日承受的是谩骂和指责,再也不能在自由的天地里随意生长。
从被定上"罪槐"的名头那一刻,他就永远背负着害死崇祯的罪名。
它常被清朝官员瞻仰,大清的皇帝及官员,似乎都在从它身上找到大明没落的由头,它成了警钟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前朝的没落。
顺治帝也曾下令清朝官员,尽数前往这棵槐树地下瞻仰静思,思索大明没落的因由,希望能够避开那些导致没落的事情,而保证大清的繁荣昌盛。
这棵歪脖子的槐树,背着罪名,捆着铁链,被别人瞻仰的它,不知道是不是在等着清朝的结局。
1644年3月19日,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一时间战火冲天,皇城大变样。
仍撑着一口气的崇祯皇帝,仍然亲自击鼓上朝,只是这一次龙座之下没有百官,空荡荡的地板似乎在告诉他,大明王朝大势已去。
他是个有抱负的皇帝,并不贪图享乐,也不昏庸无道。自他登基以来,更多的是把江山社稷挂在心上,更多的时候比起自己享乐,他更想恢复大明的气派景象。
只是多年以来,问题积重难返,纵使他一身抱负,但仍在越滚越大的颓势面前,毫无办法。
清军打过来了,他毫无办法,束手无策。朱家的江山最终要葬送在他的手上,这让一直有着雄心壮志的崇祯皇帝难以接受。
火光冲天,照亮了他猩红的双眼,站在城楼之上,眼下的土地与百姓,即将再也不属于他。
到头来,自诩天子的皇帝,在朝代的更迭面前,不过是一场笑话。
眼见自己大势已去,朱由检颤颤巍巍地回到了宫内,这是他自幼生活的地方,他没有办法将他亲手让给别人。
自己的皇后、贵妃,孩子们,总是要想办法安顿好的。
朱由检将他们叫来,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委托太监分别送往外戚家中避祸,最起码保留下朱家的血脉,日后谁又能说会不会东山再起。
安顿好了自己的儿子,朱由检接下来的举动,让他的枕边人充满了无限的恐惧。
他亲手举起刀,将无情的刀刃冲向了一直陪伴身边的有情人。刀刃沾染上他最亲密人的血液,他仍不停手。
在杀死了皇后与贵妃之后,他又将自己的屠刀,挥向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手臂被自己的亲生父亲砍断,年仅6岁的小公主,直接被残暴地一分为二。崇祯自己或许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会和残暴这个词挂上钩
皇后贵妃皆已殉国,皇家的女儿不该受到旁人的践踏,在君王的眼里,没有什么比皇家颜面更加重要的东西,他没能保住大明的江山,却以最暴虐的形式,守住了大明最后的一点颜面。
明朝的灭亡,对于崇祯而言,是罪过,是劫难,但本质是大势所趋,崇祯没有惊世之才,但却一直兢兢业业,只可惜,还是没能挽回江山。
跌跌撞撞无所适从的崇祯爬到了后山,他也不可能让自己死于旁人的刀下。
天子有天子的死法。朱由检留下绝笔信后,便带着一条白绫,在熊熊燃烧的战火之中,将自己的生命了结在了这棵歪脖子树上。
而他的随身太监,也忠心耿耿,随着自己的君王一同自缢而亡。
大明朝从此画上了句点,这棵终结了崇祯皇帝生命的树,也成为了王朝更迭的象征。
在此后的200多年间,这棵带着枷锁的槐树,又一次见证了清朝的没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大清气数已尽,而绑在这棵槐树上的铁链枷锁,却被八国联军顺带偷走。
它获得了自由,却再也不能看到曾经的大明。
脱离罪名的它,却没能一直常青不衰,在被被人当作纪念掰走树枝,扒下树皮之后,这棵老槐树逐渐丧失了生命活力,成为了一棵奄奄一息的枯树。
1971年,基本上枯死的这棵老槐树被下令砍除,它带着罪过的生命就此完结。如今我们再看到的,不过是公园移植过来的替代品。那颗原本的槐树大概也随着崇祯去了。
王朝的更迭,自然不能将罪过都归结到一棵树上。这棵槐树代表着的,无非是大清的反思,想要以此为戒,希望大清能够不要走上大明的老路。
但强盛的封建王朝总有落魄的一天,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本质没有改变,老槐树再次见证大清走向灭亡,也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唯一不同的是,清朝走向衰败是完全由于后期统治者的不堪,明朝在崇祯这里了结,却不代表他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这也是为何,清朝一定要将罪名都扣在这棵槐树上的原因。朱由检不是昏君,但清朝入关总要有个原因。
离世那年,朱由检不过三十四岁,本该是一展宏图抱负的年纪,却不得不亲眼看着自己的王朝易主,他无疑是最痛苦的,但也是最无奈的。
他没有反抗的权力,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没有人抵挡时代的洪流,但却仍可以丰富强大自己的内心,人定胜天,这是中国人坚信的道理。老去的终将被新鲜的取代,但历史永远会记住那些特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