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很多质疑刘备身份的言论,在之前很多人对于刘备是皇叔其实是深信不疑的,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中刘协真的是这样喊刘备的,另一方面,刘备后来自己也做了皇帝,尊刘贬曹的思想也是深入人心,人们很少有怀疑刘备的。不过为什么后来去却有很多人在质疑刘备的真实身份?刘备到底是不是皇亲,刘胜的后人呢?
不知道什么原因,如今的网络文学对历史人物身份的考据仿佛热衷了许多,颇有点“魏晋胡扯的逸风”,成天胡思乱想,蹭流量,赚眼球吧。
这不,刘皇叔的身份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公案典故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帝室之后,为什么就会混到依靠织席贩履才能够生存?
《三国志 先主传》里面就明确指出,刘备的祖父雄,父亲弘,世事州郡,在那个强调血缘身份高于一切的年代,刘备的祖上是一定要将自己的身世纳入到家族谱系当中的,当时的官员制度是举孝廉或者是外戚,其实本质上大家都清楚,这些只不过是幌子,曹操这样的人物也是举孝廉的,人家从小飞鹰走狗,坑蒙拐骗,与“孝廉”搭不上边的;而外戚从来都是被人看不起的,比如何进这样的暴发户。
令人奇怪的是,刘备家里虽说还没有到揭不开锅的程度,毕竟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居然责令其出去游学,不是普通的公办学校,而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私立”学府,主讲人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之一的卢植,那可是与蔡邕、郑玄、管宁、华歆齐名的泰山北斗,刘备如果是毫无皇族血液的乡野村夫,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与公孙瓒这样的人,共同在卢植的学院里面修学的。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风尚,卢植这样的人物,根本就不会招收下里巴人。
看看后来孔融、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等等军阀对刘备的礼遇来看,他们都是冲着刘备的血缘身份来的,与刘备的长相、学识、武功没什么关系。在平定黄巾起义的初期,刘备起兵,当地富商苏双、张世平出巨资帮助他,并不是他们会《周易》,可以算出来刘备的日后命运,而是因为刘备的身份,自东汉初年刘秀发迹以来,家族身份已经是这个时期有资格参与政治角逐的最低资格了,商人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至少比那些世家大族、酒囊饭袋要强。
袁绍、袁术这样的枭雄同样是使用四世三公身份帮他们汇聚了很多文臣武将,可以占据州郡,可以各霸一方,200多年的熏陶,公族身份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如果刘备没有过硬的宗族身份背景,根本就没人搭理的好吧!
《资治通鉴》也交代,“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
《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就更加戏剧化了,袁绍、袁术这样的世家大族,平时眼睛都长在头顶上的种类,听说刘备是宗亲身份,甭管是什么支属,便肃然起敬,这个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心里就有这样的认知,虽然他们兵强马壮,实力不菲,可是看到:刘备、刘虞这样的没落皇族,还是要装出恭敬的模样的,事后,他们也会派人打听的,有好事者,一定会刨根问底,挖掘猛料,到处去打听个人隐私的,这些军阀可不是糊里糊涂地听一面之词的糊涂蛋。
因此说,当汉献帝听说刘备是宗主旁支,是有一定的渠道了解到刘备的真实身份的,虽然东汉末年朝政日坏,各地宗族的谱系文件,相信还是可以逐步汇总到许都的,而不是随口乱说,曹操是什么人?人精哪,要是发现刘备是假冒的皇族,早就让手下踩死他们了好吧!
西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王的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尾大不掉,自己有财政权、自己有军队、自己有官吏任命权,丝毫不把中央王朝放在眼里,终于酿成了“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封邑和权利,基本上三代之后,就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官职,而不是统一由中央政府养活了,中山靖王刘胜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多子诸侯王,他的中山国在死后要分给100多位孩子继承,每个人估计只能够封一个村子了……到了孙子、重孙辈,估计手里只能够继承一张身份纸条了,如果不亲自从事生产,基本上没人会管的。想当年刘秀兄弟,不也是混到了农民阶层么?
不过,汉朝政府对宗族还是有一定优惠政策的,比如太学、官学对于皇族子弟,基本上不需要入学考试就可以直接入学,当年的刘秀,后来的刘备,虽然都是社会底层,却天然具有入学资格,没办法,基因决定的啊!
幸运的是,刘备有一个好母亲,眼光长远,愣是把刘备送到学校读书,这是几千年来“良母”的典范,一个好的母亲,不仅仅要让孩子吃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获得锻炼的机会!
总之,我们不能够用现代的制度、眼光去审视近2000年前的社会风尚,会贻笑大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