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日本,若不是当年刘伯温的极力劝阻,恐怕日本早就已经被明军给踏平了,哪里又会有什么日本侵华战争这等羞辱呢?在当年,朱元璋是得有多生气才会想着去灭掉日本呢?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之后,便马上开始派出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为了与周边各国搞好交往,二来是为了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所取代了,现在已经是朱氏的天下了。而当时的日本当然也是被访问的国家之一了。
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
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
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刘伯温为何不同意?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
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
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