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隆中对都被认为是三分天下的基调,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时候,去了三次才得到接待,而诸葛亮就是这个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告诉刘备他可以怎样做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最后达到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是当庞统知道隆中对的内容之后,却十分不屑,完全看不起,为何庞统会是这样的反应?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迫不及待的问计诸葛亮,于是千古名篇《隆中对》就此出炉。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复兴汉室。
诸葛亮的隆中对,历史评价一直很高,还入选了初中语文教科书,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如此一个令人惊叹的战略,庞统获悉之后,却冷冷的给了八个字评价,并不看好隆中对这一千古奇谋!而且,通过隆中对,也可以看到诸葛亮与庞统的谋略谁更强。
隆中对的核心思想,除了天下三分论之外,就是讲述三分之后刘备何去何从,核心战略是如下这一句话。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也就是说,一路从荆州、一路出益州,刘备兵分两路,就能北伐中原,实现复兴汉室的终极梦想。
然而,庞统获悉这一战略之后,却冷冷的给出了八个字,即“鼎足之计,难以得志”!显然,庞统不看好隆中对的战略,已经不是说未来北伐中原的问题了,而是说这一战略让蜀国与东吴、魏国实现“三国鼎立”都难以得志。
庞统这一令人惊悚的结论,到底是哗众取宠,还是理性分析?
其实,准确的来说,庞统一半赞同诸葛亮,认为益州天府之国,人口富庶,是北伐的根基;但另一半不仅不认为荆州有助于复兴汉室,反而会破坏蜀国的战略。
众所周知,荆州西通巴蜀,东连吴国,北邻汉沔,地理位置极佳,所以刘备占据荆州,看似可以北上伐曹、东下连吴、西进川蜀,属于战略要地。
所以,诸葛亮隆中对中认为,荆州是“用武之国”,可以打向各方,掌握军事主动权。一旦有了机会,就可以兵分益州、荆州两路,用两个拳头攻打曹操,让曹操难以招架。
既然如此,在庞统眼里,刘备占据荆州到底有何弊端?庞统有三个理由。
一,因为荆州是战略要地,所以此前曹操、孙权、刘备一直争夺此地,庞统总结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已经不足以成为刘备未来的战略支撑点。
二,荆州的优势,却也是荆州的劣势,诸葛亮认为是“用武之国”,其实却是四战之地,时刻面临孙权、曹操的压力,容易被人围攻,以弱小的刘备而言,压力实在太大了。
三,相比曹操和孙权,刘备实力过于弱小,即便未来拿下益州,主要精力应该是先守住,而非打出去,慢慢积蓄力量,增强蜀国实力,而不是把力量浪费在这种险地。
因此,在庞统看来,荆州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最终还是应该忍痛放弃,将战略重心彻底转向益州。原因很简单,如果刘备不放弃荆州,那么就此后患无穷,甚至影响蜀国成为三足中的一足。
从历史发展来看,证明了庞统超前的预见性,最典型的两件事是:蜀吴结盟,关羽败走麦城。
夷陵之战前,蜀国和东吴虽然貌似结盟,但却一直不是真正的联盟,两国关系极为脆弱,问题就出在荆州。对蜀国而言,荆州是北伐中原的战略要地,但对东吴而言,却关系到国家安全,自荆州顺江而下,处于下游的东吴几是门户大开,所以必然要掌控荆州。
荆州对东吴是威胁,对曹操也是威胁。关羽依靠荆州南郡,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打的曹操差点迁都,说明荆州的确是讨伐曹操的要地。然而,关羽进攻曹操之时,原本盟友东吴却背盟偷袭了关羽,导致关羽败走麦城,顺利夺取了荆州。
东吴拿到荆州之后,两国才真正结盟。换言之,刘备掌握荆州时,东吴、魏国都是刘备敌人,两国合攻蜀国,还如何三国鼎立?所以,庞统分析非常有见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可惜,刘备却不愿放弃荆州,最终成了关羽之死和夷陵之战的源头,这两次惨败之后,如果东吴、魏国趁机灭蜀,蜀国能够抵挡,能够避免被灭吗?而如果没有这两次惨败,蜀汉国力又该有多强?
显然,从隆中对这一战略来看,暴露出诸葛亮的一个致命弱点,归纳起来就是具体和务实,因此要比庞统略逊一筹。
隆中对时,诸葛亮一介书生,没有为官经历,所以荆州、益州兵分两路有点想当然了,比如隆中对中有“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实际可能吗?而庞统做过多年的底层官员,更注重实际情况,所以才做出理性和最识时务的判断,最终一语道出隆中对的弱点。
下一篇:马超父亲马腾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