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魏国为何无视秦国崛起,而把矛头直接对准齐国?

时间:2019-09-12 15:13:47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网络

战国初期,魏国率先称霸成为七雄之首。此后魏国想尽各种办法,限制其他诸侯国的发展,但秦国还是凭借商鞅变法逐渐提升国力。而且东边,齐国也有崛起的迹象,魏国作为领头羊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秦国、齐国变强,虽然秦国距离魏国更近,但魏王还是选择先把矛头对准齐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魏国的选择,看看魏王究竟如何做出这番考量的。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魏国是最先崛起的诸侯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这两位君主的努力,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并且实现了对秦国、齐国这两个大国的压制。不过,到了魏惠王在位时,也即战国中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而崛起,而齐国也在邹忌变法后实力增强。在此背景下,秦国和齐国,开始同时挑战魏国的霸主地位。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同时崛起的秦国、齐国,魏国为何主攻齐国,而不是秦国呢?

首先,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即位后的第九年。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也即淮泗间的小诸侯国,之前主要是将贡物交给魏国,而不是齐国的。与此同时,秦国也在河西之地反攻魏国,意图从魏国手中夺回该地区。在秦国和齐国的共同压力,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对: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韩国、赵国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百姓。其中,魏国将都城从今西边的安邑迁到东边的大梁,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国、韩国,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魏惠王相继和赵国、韩国、秦国的君主会盟,却唯独不和齐国君主会盟,这表明魏惠王的一系列努力,都是为了针对齐国了。那么,问题来了,秦国和齐国都是强敌,二者的崛起都对魏国造成直接的威胁,为什么魏惠王这位君主忽视秦国,而主要和齐国争霸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里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魏国将中原之地看得更加重要。对于魏惠王这位君主来说,虽然生于战国时期,却试图成为一位类似于春秋时期的霸主。

在此基础上,想要成为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霸主,自然需要威服当时中原之地的诸侯国,也即宋国、鲁国等战国时期依然存在的诸侯国。而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基本上都位于今河南、山东、安徽一带,而这些地区,正好处在齐国和魏国的交界地带。所以,为了重新掌握淮泗间的小诸侯国,魏国必须集中火力来进攻齐国。当然,对于齐国来说,想要称霸中原,魏国自然也是“眼中钉和肉中刺”,所以,齐国和魏国爆发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多次大战。至于当时的秦国,依然处在西北边陲之地,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不属于中原之地。

最后,魏惠王采取团结赵国、韩国,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也即联合赵国、韩国、秦国来对抗齐国,也是因为齐国当时的实力要强于齐国。虽然经过了田氏代齐,但是,齐国的地理优势没有改变,在山海鱼盐之利下,齐国可谓战国七雄中最富庶的一个诸侯国。至于当时的秦国,在商鞅变法前后都还是比较弱小的,也即秦国因为底子较薄,所以即便处在崛起的过程中,依然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在此基础上,魏国将自己的都城从山西一带的安邑迁到河南一带的大梁,也是这一情况的体现。对于魏国来说,特别是在魏惠王心目中,迁都大梁,将重心东移,远比继续定都安邑,和秦国较量更加具有意义。

网友评论

上一篇:郑袖为什么被称为南后?

下一篇:赵武灵王和阴姬有什么关系?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