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病逝后,孙权认为此时会是出兵江夏的大好时机,于是下令出征。但最终结果却是无功而返,没收获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不过此次战役孙权也不是全无收获,他为东吴发现了两位将才,孙奂和张梁。孙权用人算是比较开明,只要有才一般情况下都会得到重用。可能很多小伙伴还不太清楚孙奂、张梁是谁,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他们此后做出的功绩,一起来了解下这段历史吧。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五月中旬,执掌曹魏政权七年的魏文帝曹丕在洛阳病逝,到七月间吴主孙权才得到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并随即决定趁此曹魏换届的大好时机,于八月份举兵出征江夏郡。
关于这场不知名的战役,在《三国志•吴主传》中的记载非常简练,总共加起来也就二十一个字:“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孙权在发动这场战役的时候非常仓促且准备不足,本想趁机捞点好处,却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是无功而返。
不过倒也不能说是全无收获,在这场短暂而又不知名的战役中,孙权倒是发现了两个治军的人才:一个是宗室成员孙奂;另外一个则是孙奂帐下的部将张梁。
据《三国志•孙奂传》中记载,孙奂字季明,是孙权的堂弟,是他小叔孙静的第四子,著名孙氏宗族名将孙瑜、孙皎的亲弟弟。孙皎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跟随吕蒙在荆州大败关羽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按照当时东吴的兵制政策,孙奂接管了孙皎的兵权及其部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
其实在孙奂出仕初期孙权对他是很不看好的,只不过是碍于宗族亲情和当时兵制政策的制约,才勉强给了他这一职务。这在孙权说的一句话中就能体现出来:“初吾忧其迟钝。”这说明孙奂与他的两个兄长相比来说反应比较迟钝,所以孙奂领军让孙权非常担心。但是,之所以孙权表现出对孙奂的担心,只能说孙权还不完全了解他这个堂弟的特点。
孙奂虽然外表给人的感觉比较木讷、不善言谈,但是实际上这个人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并且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得相当到位。他接了兄长的部众之后,完全遵照孙皎在时的规矩办事,并对孙皎培养出来的原部将刘靖、李允、吴硕、张梁、闾举等人非常的尊重,善于发现并利用他们的优势和特长来为自己服务。所以在孙奂上任之后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使得军中信服、地方久安,“军民称之”。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孙权看好且忧心忡忡的堂弟,在这次短暂的战役中取得了不俗战绩,不仅成为了此战中唯一的亮点,而且还重重的“打了孙权一记耳光”,让他重新认识了孙奂。
据《三国志•孙奂传》载,孙权率部围攻石阳的时候,孙奂为了帮助吴军造势,命部将鲜于丹率领五千人截断了淮道,自己亲率部将吴硕、张梁及五千兵马进发高城。孙奂不仅攻克了高城并收服了三位大将,而且还成了孙权此次出征中的唯一战果。
孙奂领兵返回的时候孙权很好奇,所以就特意让他带着部队从自己面前经过,要看看孙奂究竟靠什么取得了那么大的战果。当孙权看到孙奂的部队军姿严整、步调一致且士气高涨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
此战结束之后,孙权晋升孙奂为扬威将军并册封沙羡侯,而孙奂的帐下部将吴硕、张梁“皆裨将军,赐爵关内侯”。从此孙奂彻底颠覆了在孙权心目中的形象,逐渐成了孙权依仗的重臣之一。
孙权发现的第二个人才张梁,相对于孙奂来说渺小的多,身份只是孙奂帐下的一个部将。据《三国志•孙奂传》注引《江表传》中记载,孙权从武昌返回建业的时候,感慨两地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水道溯流二千里”,万一有什么突发的变故没有办法及时的相互驰援。在走到夏口的时候,孙权召开了一次文武官员会议,要求无论职位高低、官职大小,只要有好的计策就直接上谏。东吴诸将纷纷出谋献策,修栅栏、筑铁锁等等说了一大堆,孙权都表示不满意。
当时张梁只是孙奂帐下的一个部将,毫无名气可言,见此机会也上谏孙权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用重金收买勇士进入沔水造势,使得敌人不敢擅自侵扰;并在武昌驻防精兵万人,调遣勇武且有谋略的武将统率,一旦有敌入侵能够迅速的驰援;另外在沿江的重要地点修筑若干水城,屯守的舰船、兵士以及战具一应俱全。‘如此开门延敌,敌自不来矣’。”孙权认为这一计策非常好,于是就把张梁给提拔了上来,后来也因为张梁作战有功最后晋升为沔中督。一场不知名的战役,让孙权无意间发现了两个治军的人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曾被忽视的堂弟孙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成了他之后立吴的过程中又一个得力的臂膀。
下一篇:孙权皇后潘淑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