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搜索

唐朝大臣高适是个怎样的人 高适一生有哪些成就

时间:2020-04-01 15:07:56 来源:本站整理 来源:本站整理

高适是唐朝中期大臣,也是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入仕时已经45岁,此后和哥舒翰一起把守潼关。高适的仕途之路相比他的好友李白,顺利了很多,地位也是高出不少。不过当年李白曾秘密向高适求救,甚至把自己的期望都写在了《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这首诗中,高适自然也是懂得李白的用意。但救不救李白,让他陷入两难。其实通过了解高适的一生,也能理解他的性格,官场上一步错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一)高龄入仕

高适年轻时因家贫而四处流浪,客居于梁宋一带,以乞讨为生。直到50岁后,才顺应流行朝野的诗歌创作潮流,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

他虽出身贫寒,但始终崇尚节义。当时,唐王朝盛世掩盖下的社会危机已经隐现。高适立志高远,素来“以安危为己任。”因此,他的诗歌特点鲜明:大多直抒胸臆,“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沧浪诗话》直接赞美:“高(适)岑(参)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所以,高适每有新作问世,粉丝们都争先恐后称赞传播。

大器晚成的高适由此被“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被任命为汴州封丘县尉(相当于今县公安局长)。

县尉一职表面威风,实际工作却是违背良心的“拜迎长官,鞭挞黎民”,稍有差池,还会被上级当众鞭笞。这让心高气傲的高适难以忍受,于是辞官在黄河以西闲游。

其间,高适被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得到“从翰入朝”机会。由于哥舒翰多次在唐玄宗驾前极力称赞高适,唐玄宗对高适留下了深刻印象。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出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助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拒守潼关半年后兵败被擒,唐玄宗大惊失色,询问群臣抗敌良策。高适上表献策,请求皇帝解除私藏武器禁令、同时招募民间死士与官兵同心协力抗贼守城。唐玄宗不予采纳,仓皇出逃。高适闻讯,从前线抄近道至“河池郡,谒见玄宗。”

(二)伴驾西蜀

经历潼关兵败的高适面见唐玄宗后,满怀悲愤,向唐玄宗痛陈兵败的深层原因:

主帅哥舒翰虽“忠义有素”,但病情沉重无法统兵;监军及诸将醉生梦死,生死搏杀关头居然还“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赌博醉酒,不体恤连饭都吃不饱的兵士们,战败必然;太监监军为所欲为,肆意干涉将领的军事部署。以上弊端,高适曾多次向掌权的杨国忠汇报,杨国忠却“不肯听”,最终导致唐玄宗落得仓皇西行下场。

唐玄宗听进了这番逆耳忠言,褒奖高适效忠朝廷,提拔他为侍御史。高适胸怀坦荡,一如既往“负气敢言”,被唐玄宗表彰为名副其实的忠臣,破格升任谏议大夫。高适的正直无私和恪尽职守,令唐玄宗身边的佞臣和权贵都忌惮三分。

马嵬事变后,唐玄宗率一千三百名官吏和士兵、二十四名宫女凄凄惨惨抵达蜀郡。

(三)东南平乱

唐玄宗惊魂甫定,痛定思痛,将安史之乱归结为“奸臣凶竖,弃义背恩”,于是分封太子及诸王为节度使,率重兵分镇天下重镇以把守李氏江山。高适认为此举更将使诸王尾大不掉,最终造成分裂割据局面,于是“切谏不可。”唐玄宗却一意孤行。

结果,被诏封“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的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离开蜀地赴任时,沿途招兵买马,招募将士数万人,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在谋士们的极力撺掇下,李璘野心膨胀,公开向即位不久的唐肃宗宣战。

唐肃宗素闻高适见解高明且敢于直谏,得知他曾一再反对太上皇唐玄宗分封诸王为节度使之事后,立刻召见高适,虚心讨教对策。高适成竹在胸,详尽分析江东形势后,断言:“永王必败!”唐肃宗被他的分析和胆识深深折服,令其担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与江东节度使携手平叛。

高适兵马未到,先展开强大的心理战。他发布《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晓谕叛军各部认清形势,归顺官军,反戈一击。这颗重磅炸弹炸得叛军将领们心生二意。永王失去人心,未战先败。高适率本部兵马渡淮,轻松平定江淮之乱。李璘战败身亡后,官兵乘胜追击,将逆附李璘的李白逮捕下狱。

据相关野史记载,李白入狱后,妻子宗氏积极展开营救活动,多次向高适求救。高适却避而不见,让其饱尝闭门羹,且将之前与李白来往的信件与唱和的诗作付之一炬。野史毕竟是狗肉上不了酒席,经不起推敲。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天下谁人不知?烧毁所以物证,高适即可高枕无忧,岂非笑谈! 但是,作为讨逆主帅,高适并未替沦为逆贼的好友李白求情,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明哲保身”四字而已。

而明哲保身,正是高适得以飞黄腾达的不二法门。

(四)镇蜀平乱

高适在诗坛与军界取得的惊人成就,刺激得权宦李辅国羡慕嫉妒恨。李辅国多次在唐肃宗面前诋毁污蔑高适,致使高适被降职使用。不久,因蜀中动乱,高适被任命担任“蜀、彭二州刺史”,前往蜀地灭火。

高适下车后明察暗访,迅速找出动乱症结;唐玄宗离开蜀地时心血来潮,“分剑南为两节度。”由此造成吏制繁冗、百姓疲敝,引发动乱。他上疏坦陈己见,希望将把剑南合二为一,以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唐肃宗虽然内心赞同高适意见,但由于“分剑南为两节度”是健在的太上皇的决策,只得否定高适的建议。

梓州屯将段子璋起兵反叛,高适率州兵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讨伐叛军,斩杀段子璋。崔光远部将花惊定自恃平叛有功,率部在东蜀肆意抢掠。唐肃宗闻奏大怒,以治军不严罪名诏罢崔光远,任命高适代理西川节度使。

763年,唐代宗即位。年末,吐蕃作乱,攻陷陇右,兵锋直逼京畿。高适率领州兵攻击吐蕃南境,意图牵制吐蕃主力,减轻京畿压力。但因吐蕃攻势凶猛,高适节节败退,使吐蕃连续攻陷“松、维等州。”唐代宗紧急换将,派两次镇守蜀地的黄门侍郎严武入蜀接替高适职,高适被召回京城转任刑部侍郎等职。

765年正月,高适病卒。朝廷“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高适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期间,经手制定的法令一贯宽宏简略,明白晓畅,便于官民熟悉掌握;晚年被严武替换回京后,被同僚视为马谡一般言过其实之人。高适不争辩、不解释,坦然接受一切流言蜚语,尽心竭力效忠朝廷。故此,《旧唐书》盛赞:“自从唐朝建立至今,诗人浩若繁星,惟一能身居高位平安终生者,只有高适而已!”

《旧唐书》作者在高适传记后面赞美:“高适以诗人身份担任戎装元帅,在极端凶险艰难时刻,始终保持名节不亏,堪称君子!”

由此可见,高适名如其人:身居高位且能通达舒适。而使其高龄入仕后能顺风顺水的原因,是他善于明哲保身且坦然面对风刀霜剑和逆境。因此,任何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应该汲取高适高超的政治智慧。君子故需光明磊落披露胸襟,但在险恶的古代官场,这样做只会自招其祸。反倒是高适的“明哲保身”,最适合在云谲波诡的政坛上保护自身。“明哲保身”绝非曲意逢迎,而是政治智慧。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在人类社会的官场,还是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界,生存,永远是发展的惟一前提!

【作者简介】许云辉,男,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云南省保山一中教育集团高级讲师。曾出版专著两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六十余万字。

网友评论

上一篇:朱温残忍杀害唐朝大臣,御史司空图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下一篇:为何吐蕃非要跟大唐死磕,却不去打印度?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