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作为清朝末期,清政府实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变法对于历史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而当时,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与反对派的首要人物慈禧太后,对变法当然是持有不同的意见的。而且慈禧原本就想要将光绪皇帝废黜,换成另一个人,人选已经都找好了,但是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却始终都没有换掉光绪皇帝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光绪帝主导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对光绪帝不再信任,并迅速剥夺了其一切政治权力,还将其软禁于瀛台。瀛台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据记载光绪帝被囚禁瀛台时,那里三面环水,只有一条连通外面的通道。有人记之曰:“民间言光绪皇帝坐水牢,余甚疑之。近年往瀛台瞻仰,湖边老屋数间,破槛当潮,虚窗待月。风骚骚而数急,泼淼淼而云愁,行人指桥中有机关转捩,朝罢归来……且赋诗一首:朝罢归来撤卸桥,胡编老屋冷萧萧。神龙或挟风云遁,权用瀛台作水牢。”可见,当时光绪帝处境之惨!
其实,慈禧夺权后,对光绪已不仅限于囚禁,她甚至还一度想将其害死,另立他人。据《清室外纪》记载,“自政变后,帝被幽禁于瀛台,自知命如悬丝。但不悉尽于何年,太后常至瀛台,明言帝崩后之事,又言帝之登基,本不合祖制,独不思此不合祖制之事,果何人所为也。又谓帝与明景泰帝命运相似云云。”并且很快朝野上下,关于光绪帝病重的谣言也不胫而走,光绪帝甚至遭遇“求米粥则不得,求鸡丝则不得。凡所求食,皆诡词拒之”的情况。光绪帝感叹说:“朕不如汉献帝也!”
1900年1月,慈禧更是下谕说皇帝病重,须广求天下名医。其实,这些只不过是慈禧为了废黜光绪帝而另立新储的前奏。另据说,当时早在甲午之冬,宫中即有过废光绪帝之意,幸亏“为奕?所力争,议遂寝。然自此之后,载湉于召见群臣时,西后必令内监于屏风后窃听其语。”到了戊戌四月奕?病死,康有为和光绪帝维新行动更加深入,却不知已“大拂西后意”,其实慈禧当时就已确定了废黜光绪帝的想法。
虽然慈禧废黜光绪的心意已定,但为掩悠悠之口,她在荣禄的建议下,秘密征求了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意见,但前者表示反对,后者则没有回复。虽如此,慈禧废黜光绪帝的意思却没有改变,这一方面因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一直在外国喊着保皇,批判慈禧;另一方面因为国内也有一些人蠢蠢欲动,幻想光绪帝重新执政。这使得慈禧深感不安,所以更加重了她废黜光绪的决心。
据溥仪后来回忆说:“慈禧曾用假药方散布光绪帝病重的消息,后来引得洋人出面派西医给光绪看病,洋医生看后证明光绪帝身体只有小恙并无大碍,慈禧不敢得罪洋人,只好暂时放弃除掉光绪的想法。但慈禧又想出了先给光绪帝立嗣再除光绪的办法。她选定的储君正是顽固派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并根据荣禄的建议,将新皇储叫作大阿哥而不叫皇太子。”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光绪帝以朱笔批上谕,立端王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这份诏书被当时的外国人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伤心的文字”,在历史上称为“己亥建储”。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位很快被立为皇储旋即又被废的大阿哥溥儁,据溥儁贴身宫女回忆:“提起大阿哥溥儁,真不好说,说他傻吧,他在某些方面聪明绝顶,比如他学谭鑫培、汪大头,学谁像谁,特别是对精巧的玩具,更是能拆卸又能安装,那手艺非常精巧。但如果据此说大阿哥聪明,他又在人情世故上一点儿不通。在宫里,他一不如意,就会对天长嚎,任谁哄他也不听。”另有其他人也回忆说,就在溥儁进宫第二天,便叫人将其家中玩物索入宫中,可见慈禧所选之人,其实就是一个容易控制的傀儡。
慈禧玩弄清朝末世的三代皇帝,完全是因为她严重地破坏了满清的祖制家法。其实,慈禧在“穆宗崩,不嗣子而立弟”时,就已经违反了清朝皇室的祖制,后来又蓄谋立溥儁,及至最后的溥仪,她一而再地破坏清朝皇室的规矩,体现了她对权力的绝对贪恋。对她来说,所谓的三纲五常、祖宗家法都只能适应她的需要,而决不能让它们约束了自己,这就是真实的慈禧!
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