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装剧里面都有一个情节,臣子们经常劝皇帝早点立下太子,确定好将来皇位的继承人,看起来是在为国家的未来考虑,有了太子,万一皇帝哪一天驾崩,也不至于皇位没有着落,但其实立下太子之后,就会出现有臣子成为太子一方的情况,其实臣子们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谋取利益罢了。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在秦末时期,原为魏王魏豹的妾室。后来,魏豹的岳母魏媪请许负到魏王府给魏豹夫人薄姬算卦、相面。许负说:“薄姬相貌大贵,将来生下孩子一定能当皇帝。”于是,魏豹附汉而又叛汉,乃为汉将韩信、曹参败俘,后被汉将周苛所杀。因此,薄姬也成了俘虏,不久她就被送入织室织布,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便将其纳入后宫。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后,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刘恒封为了代王。
刘恒在他的封地里低调做人,基本不参与朝政。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死后,他的发妻吕太后专政,自此,吕氏家族逐渐掌握国家的大权。丞相陈平等人忍声吞气,终于等到公元前180年,吕太后过世之后,他们赶紧发动政变,夺回了政治大权。一众大臣实在怕了外戚干政的日子,他们左思右想,最终,选择迎接代王刘恒登基称帝,他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为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步步小心深怕中了计。在汉文帝刘恒登基之后,他需要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才能巩固自己现今的地位,所以,他立即封了自己的心腹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京城的南北军;另封了张武为郎中令,掌管宫廷的侍卫;然后,对陈平等人逐个封赏,被吕太后打压过的刘姓王族之人也恢复了其原有的地位,对其它开国功臣都一一封赏。
纵观汉文帝的一生,他施政都是小心翼翼,正是做到了“阴谋修德”,看似无为,实则无不为。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才三个月,刚刚过上太平日子的重臣们便开始居安思危,他们担心刘恒的势力坐大以后,自己则没好下场。于是,这些人想趁着刘恒的皇位还没坐稳,赶紧选个新的接班人。于是,他们纷纷劝刘恒:“现在我们国家万物待兴,你是时候考虑接班人了。”各位大臣会这么紧张,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阶级利益都是环环相扣的。
当初,陈平等人在夺回国家的大权之时,皇帝的人选有很多,例如:刘襄,他是刘邦的嫡系大孙子,甚至,还为夺回刘氏的统治权立下了大功。但是,重臣们反而选择了一个毫无势力,也没有什么功劳的代王刘恒,其原因就是因为:非吕氏家族阶级在吕太后统治时期,他们的利益损失太大了,所以,这些人当然不希望之前的事情再度发生。
眼下,刘恒已经成为了皇帝,他选择谁成为太子,这个太子代表的阶级就会日益壮大。重臣们之所以急于知道谁是将来的太子,就是想了解刘恒会为了维持阶级统治,重点扶持哪一派的阶级利益。这个问题在汉文帝之前,一直是混乱不堪的,汉惠帝继承刘邦的皇位成为了皇帝,是子承父业。而刘恒成为皇帝,排除其他因素,算是兄(汉惠帝)终弟承。
这也就是说,汉代的统治交椅才换了三个人,就已经出现两种继承方式,那么,以后呢?到底是按照汉惠帝子继父业的方式呢?还是像汉文帝那样,在他的同辈中选一个作为继承人呢?大臣们很是焦急,连续两次提议,催促汉文帝尽快决定继嗣的人选。对于此事,刘恒却一再推辞。终于,大臣们的第三次提议,他才答应确立太子。
刘恒的行为,既迂回,又曲折,实在耐人寻味。实际上,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谦让,还暗中否定了两种接班人的原则性的策略。
因为,大臣们第一次建议立太子之时,汉文帝回答道:“只要你们找到了天底下最有贤德,最有才华的人,我就会让出我的皇位,让他来管理国家。”可以说,在他的言辞里透露出,自己的皇位算是僭越。如果他再预先安排人选,那么,就更不合理了。到时候,自己怎么跟天下的百姓交代呢?
所以,刘恒想仿照历史,在普天之下,实行“禅让制”,选出一位人心所向的贤人来继承皇位。表面上,刘恒想进行禅让制,能者居之,实际上,他则是在摆姿态,等大臣猜出他的想法,出面否定“禅让制”。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的人,都不简单,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于是,第二次提出要及早立太子。此时,大臣们直接跳过禅让制,劝刘恒早一点确立太子,甚至,还说只有这样才是对天下人负责。
这次他们提了一句“不忘天下”,汉文帝便有些急了,说了很多话来反驳他们:“我的叔父楚王,上了岁数,见识多,懂大体;我的哥哥吴王品德好,得民心;我的弟弟淮南王,守住道德底线,一心一意辅助我登基。他们个个都健在,我怎么能预先安排呢?各位诸侯、王族宗室、功臣们,很多人都是既有品德又有才华的人。假如大家可以推荐一个贤人帮我这个不适合长期当皇帝的人,才是天下子民的幸运。如果都不推荐,反而另立一位太子,大家都会觉得我是个无德之人,不替黎明百姓着想,一心只顾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不太好吧?”
汉文帝的话,简单来说,就是:适合当下一任皇帝的人有很多,哪里轮得到我自己的儿子。不过,他的这番回答,答非所问。大臣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任君王的继承方式。刘恒第一次推辞时,否定了禅让制,再推辞,又否定了除了父终子承以外的其他继承方式(不管是长辈,还是同辈,甚至功臣,都不可以)。所以,他就是想在自己的后代里找一个人成为继承人。
这样的提示,实在太明显了。
于是,大臣们都明白过来了,马上说道:“由自己的儿子成为继承人,这个习俗从商、周就开始了,由来已久。子承父业,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全天下都适用的方式。当初,汉高祖刘邦就是靠这种继承方式,安了黎民百姓的心。到了我们这一代,如果,太子不是皇上您自己的儿子,反而是王族或诸侯的其它人选,那么,就违背了高祖刘邦的思想,所以,我们都觉得,陛下的大儿子才是最佳人选。请您立他为太子。”
汉文帝听了,很是高兴,立即同意,还下旨赐了大汉朝中符合继承这一条件的人一级爵位。
这一场关于继承人的讨论,汉文帝跟大臣之间你来我往暗流涌动,最终,还是汉文帝完胜。并且,他的这一招还起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来,刘恒定下了此后各朝代都按子承父业来选继承人;二来,刘恒为自己的经历洗白,因为吕太后的缘故,汉惠帝那一脉已无继承人,所以,只能从上一代君主,也就是汉高祖刘邦那一辈里重新按子承父业的方式选择新的继承人。因为,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所以,他当皇帝自然是理所当然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