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人 —— 唯才是举,相信这句歇后语不少朋友都听说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并非所有人都赞成曹操招揽人才的办法,不过此举的确为他获得了不少顶尖人才。但把人招进来只是开始,最关键的是要会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更为精妙。可能在很多人心里,曹操是位动不动就大开杀戒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对待手下一般会有两种管理方式,下面就来举例以作分析。
不管文人名士对曹操如何看待,曹操都会不遗余力的讨好对方,将这些人尽可能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这可以说是曹操的用人机制吧。
例如陈琳。
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消灭曹操,发起官渡之战,在出战前让主簿陈琳写一篇“讨贼檄文”。
陈琳多牛啊!建安七子之一!文才一流!他在文中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甚至将曹操的祖宗一并骂了!可谓淋漓尽致。当时曹操正在犯头风病,看了这篇文章惊了一身冷汗,病也好了大半。曹操当场啧啧称赞,直呼陈琳文章写得好:“此人不能为我所用,太可惜!”曹操不但没有恼怒,后来还重用陈琳,并时常与他进行文学交流。
这样的曹操并不是屠杀文人的暴徒啊!曹操所打压的文人究竟是哪一类呢?
大家都知道,曹操善于笼络人心,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都是在他“甜言蜜语的交心”中笼络而来。
但东汉末年的文士祢衡,却因为性格狂傲得罪了曹操。
祢衡虽然有几分才学,但性格极端,平时最喜好讽刺挖苦别人,动不动就开口骂人。话说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各地时,孔融给曹操出了主意,欲与袁绍争锋,必须要扫除南方的障碍,也就是刘表、张绣和孙策,手段则是招安。
曹操本来想让孔融去办招安的事情,但孔融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祢衡。曹操素来爱才,也听说祢衡有些本事,便召见了祢衡。谁料祢衡一见曹操,就把曹操和他手下的名臣将相批评一番!
这也就令人呵呵了!祢衡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一大堆大道理难道你就不懂吗?你这样口无遮拦,狂妄自大,不引来杀身之祸才怪呢!
曹操暗地里十分恼怒,但他惯于对天下人摆出一副爱才的面孔,怎能当场发怒呢?于是曹操就合计琢磨了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据说,祢衡因为一张刁嘴又惹了祸端,把刘表和江夏的黄祖得罪了,最终被黄祖一刀劈成了两半!
祢衡的死虽然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却与曹操有很大关系。诸如祢衡此类轻狂的文人,一旦到了曹操身边,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下场。
其中,杨修就是典型的一例。曹操明明知道此人聪明异常,对自己或许大有益处,但因为杨修常常自作聪明,可以说聪明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懂得韬光养晦,而且又搅合到曹丕和曹植的争斗当中!
参与夺嫡,是古人之大忌啊!最终,杨修被曹操除去。孔融是比较耿直的一类文人,在曹操面前直言敢谏,曹操虽然喜欢,但后来也因为与曹操的利益有所冲突,曹操不得不把孔融也除掉了。
如此爱才的曹操,为啥要杀掉这些他千辛万苦笼络过来的文人呢?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政治立场的问题。
其实,曹操所杀之人,不是在政见上与曹操相左,动摇了曹操控制刘氏的基础,便是参与到了曹氏夺嫡的纷扰、家业的斗争。
比如崔琰,此人阳奉阴违,表面是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内里却有谋反之意,他对曹操甚为不满,不但诋毁曹操,还结党说,曹操有颠覆汉室的野心。
曹操之心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崔琰却不知天高地厚将此事挑了起来,触了曹操的逆鳞,曹操能饶过他吗?
曹操算得上文武双全,对待文人可说“唯才是举”,何况他也热爱文学,对文人的喜爱更是发自肺腑。
但反言之,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曹操要实现灭刘的计划,就必须对违背他意志的、不识时务的那些文人予以打压。
杀一儆百,以正视听,也是自古以来统治者们一贯的政治手腕吧。
作者:君之忆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