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贝利萨留,相信了解欧洲历史的朋友们对这个人不会很陌生了,这是罗马拜占庭帝国的战神,在他的率领下,成功的恢复了罗马昔日的光辉。不过在公元548年的时候,贝利萨留离开了哥特的战场,回到了君士但丁堡。在这之后他就慢慢的淡出了政治舞台。很多人对他晚年的生活很是好奇,不过有传言说贝利萨留的晚年很悲剧,在街边乞讨。那么这是真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贝利撒留回到君士坦丁堡后,鉴于自己的处境,选择了平淡低调的生活方式。
主观上,他多年来南征北战的事迹己经为国内外所熟知,成败自有评说,他本人对于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大可问心无愧,以乐观的态度来看甚至可以功成名就自居;从客观上说,岁月的流逝也令贝利撒留的心态和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一往无前的年轻军人,此时的他人到中年,不得不考虑个人的进退,自身的安危等现实问题。
况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已经明显失宠,查士丁尼一世似乎也找到了替代他的合适人选,贝利撒留这个时候无论愿意与否,只有一条路可走:隐退。
然而,贝利撒留毕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物,在为国家、为皇帝尽忠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忘记为自己的将来进行打算。作为拜占庭帝国对外战争的一线指挥官,他在多年来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较量的过程中,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这些财富或多或少有一部分归于他个人私有。查士丁尼一世对于他立下的赫赫战功也给予了不菲的奖赏。贝利撒留本来便出身殷实之家,再加上他所获取的应得回报,必然成为富裕之人。因此,他完全有理由有能力在人生的后半期尽享荣华富贵而不再卷入无谓的是非漩涡之中。
普罗柯比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及贝利撒留在各地的产业。从他拥有七千人的私人卫队,能看出他有足够的财力供养大批的启从,此外,他在君士坦丁堡市郊还拥有一处被称为潘泰希昂的领地,是通过继承得来的,由此也证实了斯坦霍普所推断的贝利撒留的贵族出身。
普罗柯比在该处明确写到,“到达拜占庭之后,他便在那里永久定居了,这时他已经积累了一大笔财产…”。同样,《秘史》里也重申贝利撒留在东方掠取了大量财富,他在意大利战场更是巧取豪夺,大发横财,“他的心己经完全为贪婪所占据”,后来狄奥多拉迫使其将三千镑黄金上交皇帝,理由是他将盖利默和维提却斯的财产据为己有。而这些黄金仅仅是他家产的一小部分,其总数据称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皇后以上的指控或普罗柯比的记载,可能带有虚假和夸张的成分,但贝利撒留晚年生活在物质上有足够的保障,却是不争的事实。
他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直到559年,一次突如其来的事件再次让他意外地重新披挂上阵。这次事件主要由阿加西阿斯或迪奥法尼斯记载,当时贝利撒留还挂有帝国禁卫军司令的职务,突然传来蛮族军队渡过多瑙河大举南侵,兵锋己达距君士坦丁堡二十里处的消息。
时值寒冬,整个君士坦丁堡人心惶惶。晚年的查士丁尼一世由于对军队的极度不信任,因而在首都布置的兵力极少,身边只有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神甫和学者。贝利撒留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他率领着匆忙征集起来的一千多人开赴前线,其老当益壮的无畏气概给予了市民很大激励,使得全城团结振奋,军民士气高昂。贝利撒留一马当先,拜占庭军发起冲锋,首战就斩敌四百多人。保加尔人为他的气势所震撼,很快撤兵,此后多年没有再度来犯。
贝利撒留拯救首都的大义之举赢得了万民欢呼,但查士丁尼一世却对他更加嫉恨,凯旋归来的贝利撒留在朝堂上只得到了一个冷淡的拥抱,之后皇帝便令他退到奴隶的行列中去。
击退保加尔人是贝利撒留人生的最后一战。他不辱使命地为自己的军事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吉本却认为,这次胜利带给他的只是一项罪名;斯坦霍普也表示查士丁尼一世对此不快。
关于贝利撒留终老的境况,约翰·马拉拉斯和迪奥法尼斯的编年史残卷中有真实记录,但这些内容却成为中世纪一直到近现代关于他个人的文学戏剧作品中最为令人感兴趣的部分。
史家可以证实的是,贝利撒留在562年卷入到一起谋杀查士丁尼一世的事件中。
当年查士丁尼一世因年老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久病未愈。朝中重臣马赛卢斯和塞尔吉乌斯等人密谋用匕首行刺皇帝,但计划泄露,前者自杀,后者被入监拷问。塞尔吉乌斯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供出贝利撒留的两名家臣,这两人为图自保,不惜卖主求荣。563年12月,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贝利撒留仍被判处有罪,而查士丁尼一世为表示其“宽大与仁慈”,特许免他一死,代之以没收全部财产和终身监禁。由于此案的不公难息众怒,次年查士丁尼一世终于同意为他平反,其自由和名誉得到恢复,财产也被部分归还。565年3月,贝利撒留撒手人寰。
安东尼娜可能是看破红尘,将剩余的遗产全部捐出后,隐居修道院,直至去世。
尽管绝大多数史家相信,贝利撒留出狱后获得的补偿仍然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但文艺作品中却不约而同地将他的最后时光刻画得凄惨悲苦,颇具戏剧色彩。
传诵最广的说法是:贝利撒留在监牢被刺瞎双眼,出狱后也没有被返还财产,只得流落街头以乞讨面包片为生。“赏贝利撒留将军一个便士吧”,这句话成为一句经典台词。对此,历史学家们给予了一致的否定。
吉本指出,这些“毫无根据”的传闻来源于12世纪僧侣作家约翰·策策斯所编的一本《百科全书》,其中用十首民谣来描述贝利撒留的瞎眼和乞讨。这个故事从希腊传到意大利,又被多人加工传唱。然而策策斯的其他著作却明确否认了它的真实性。斯坦霍普则专门用一节内容讨论了这个传说的来源和真假,他举出一些与此说法相似的史料,从而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他本人也倾向于相信这个传说。
小编在此问题上有两点需要补充。
第一,关于贝利撒留瞎眼和乞讨的传说,有一个重要的媒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文学家罗伯特·格拉芙的剧本《贝利撒留伯爵》。这部剧本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有关贝利撒留的文艺作品。虽然其中引用了很多史料,且它的文学水平和艺术价值被公认为在19世纪的同类作品中首屈一指,但毕竟基于它剧本的特性,其中杜撰和改编的成分颇多,因而没有史学价值。
第二,几幅西欧启蒙时代晚期的名画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该传说起到了宣传普及的作用。
其中一幅是法国画家让·佛朗索瓦·皮埃尔·佩龙的《贝利撒留与农夫》,他所塑造的贝利撒留不是在乞讨,而是在关心救助穷苦的农夫,贝利撒留被置于阴暗的古建筑内,虽己沦落为民,但昔日的英雄气质犹存,他以同命相怜的心境关心着身边的人;另一幅则是拿破仑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的《贝利撒留在乞讨》。画中一名妇女正向蓬头垢面、白发苍苍但仍身穿铠甲的贝利撒留施舍,而一旁的一个士兵却好像突然认出了昔日的老将军,举起双手呈惊讶状,画面极为细致传神。
这些画作更强化了贝利撒留晚年惨境这一历史传闻的戏剧性色彩。无论如何,贝利撒留的晚年必定是在郁郁寡欢中度过的。不过笔者相信,他的最终离去应该是有尊严的,当然也带着深深的遗憾。
上一篇:明朝御史陈泰是个怎样的人?
下一篇:鲁庄公夫人哀姜怎么死的?
下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