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5这款游戏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玩过了吧,在这一部中的第八关,玩家控制着一辆T-34/85坦克在战场上与德军展开厮杀。而这一关卡的背景便是发生于1945年4月16日至19日的施劳弗高地战役,国内也有称之为泽劳高地战役。此战是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柏林的必经之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场堑壕战的爆发地。而在这场战役里,苏军付出惨痛代价才突破了德军的防御。那么在现实中,是什么导致苏军损失如此惨重呢?
需要指出的是,防守施劳弗高地的德军指挥官是一员悍将,而且是一位超一流的防守战大师。此人名叫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官拜德国陆军大将,他的堂兄是德国陆军元帅冯·伦德施泰特。如果不是特别熟悉战史的朋友很可能就这样忽略了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因为相比于进攻型将领,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等人,他显得并不是很容易被注意,甚至于容易被忽视。毕竟德国在二战早期和中期的胜利,都和这些进攻型将领有关,侧重于防守的将领,多半不容易被重视到。
而另一方面,虽然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一个颇有能力的将领,但是他并不是很让希特勒喜欢的一个人。原因也十分简单,因为他和他的堂兄伦德施泰特一样,是个老派的普鲁士军官,而且他还有一位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夫人,这不免让希特勒对他颇有成见。同时,他还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尤其是在战时他还准许自己的官兵去教堂祈祷,这基本是为希特勒所不能容忍的,因为希特勒本人对教会嗤之以鼻。这让希特勒就更是不喜欢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了,时常在私下讥讽哥特哈德·海因里希,认为他是个无用的人。
但与希特勒的看法所不同的是,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一个出色的防御战大师。尽管在战争早期他缺乏出色的表现,但是在苏德战争中他不乏以弱胜强的战果,且无一例外都是防御战。在1941年末的苏军冬季攻势中,时任中将的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曾率领德国第43军在十分不利的状况下和苏军激战于卡卢加,让苏军在反攻中品尝到了一丝失败的滋味。后又接手第4集团军和苏军的五个集团军在维亚济马突出部展开激战,长达三个月的血战之后,苏军竟然寸步不得劲,逼迫苏军的西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转入防御状态。
而在之后的数年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率领第4集团军和多位苏军名将展开交锋,如罗科索夫斯基就曾在1942年夏季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交战,结果是罗科索夫斯基未能取得优势,并在多年后于会忆录中承认,自己的进攻没有任何效果。而苏军的其余名将如科涅夫、朱可夫、索科洛夫斯基等,也先后吃过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大亏,比如奥尔沙防御战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就死死挡住了苏军的反攻,成为了1943年冬季少数未被苏军突破的防区之一。
可想而知,这个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个难缠的对手,就如古德里安对他的评价一样:"他有对付苏联人的经验,而且他们从没战胜过他!"在1945年4月由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来率领德国第9集团军防守施劳弗高地,无疑也将成为苏军的一大阻碍,这将让苏军面临战争末期的巨大考验。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是个非常恐怖的对手,他对于防御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即以'最小的代价来据守战线'。在实际作战中,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往往会命令他的部队在一线阵地上只做很少的部署,通常只是很少的兵力并配备一些炮兵观察人员,这些人的目的也不是用来防御,而是在对方炮击开始时撤出阵地,其关键作用是为己方炮兵提供坐标,同时判明对方的攻击意图,而后对敌进攻部队发动突然性的炮击,挫败对方的进攻企图,至少也能够削弱对方。
此后这些有限的部队回返回一线阵地,而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也会对敌人的攻势做出判断,若敌人此时已经是筋疲力尽的状态,那么他不介意抽调一部分预备队增援一线部队,果断的挫败对方的攻势。但若对方尚有余力,那么他派出的增援也仅仅只能做迟滞性的阻击,并在对方占领阵地前撤出阵地。而此时敌人已经筋疲力尽,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趁着这个机会,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会果断投入自己的预备队,将立足未稳的敌人赶出他的一线阵地,让敌人空耗力气却没有战果。
而哥特哈德对于保护自己的技术兵器也颇有一套,这让他可以在战时更为精准的投入自己的技术兵器。比如说他会将自己的反坦克火力部署在阵地的两翼,这不仅可以有效的组织敌人从两翼发动钳形攻势突破他的阵地,也能以一种更为高效和隐蔽的方式打击正面进攻的敌人。这一招在对抗苏军时尤其有效,因为苏军指挥官通常喜欢在正面发动攻势。这种攻势通常声势浩大,但是也容易因为遭到来自侧翼的打击而被挫败。同时,哥特哈德也将自己的机动力量部署在了两翼,这极其便于他的机动力量快速增援那些即将被突破的关键地段,出其不意的打击敌人。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还有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技巧,那就是他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的节省自己的部队。他会对那些处于热点地段的守军提供有限的增援,每次一个营的兵力,这能够最大的限度的保证每日的防守需求,并在隔天提供增援力量。在他需要于热点地段发动一次战术反击时,他可以立刻拿出所需的反击力量,这是许多德军指挥官都不具备的能力。同时,这让他能够对部队进行一种轮换制度,因为每次增援到热点地带的部队都固定来自某个师,并有条不紊的将原来阵地上的师撤换下去,长此以往两支部队就完成了交替。如此一来,他就能够对自己的部队实施有效的轮换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个部队的完整建制,并且都处于一种较为完好的状态。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一套防御战术,就是如今所推崇的'弹性防御'的雏形。这位弹性防御之王依靠他特有的战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部队的力量,而不是过早的耗尽他们的力量。对于苏军而言,这将是个十分难缠的对手,因为他的每一个布置,都是针对苏军的弱点进行的。
也正因为此,当朱可夫率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抵达了施劳弗高地附近时,朱可夫猛然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之中。奥德河对岸绝非是什么适合进攻的天堂,而是一片巨大的沼泽地,这将对他部队的进攻造成巨大的影响。事实上,这并非是什么天灾,而是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在上游打开了一处水坝放水,人工制造了一片沼泽,目的就是为了让苏军的进攻遭遇巨大的阻碍。可想而知,如果朱可夫让部队发起进攻的话,那么他的进攻部队不仅会在沼泽地里步履蹒跚,更会一头撞死在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防线上。
这不是什么阴谋,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阳谋。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十分熟悉苏军的战法,苏军的进攻必然会按照大纵深突破理论进行,步兵们会在少量坦克掩护下发动进攻,直至在德军的战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才会投入坦克部队涌入缺口之中。这是苏军的标准进攻流程,哥特哈德·海因里希对此算是烂熟于心,他算计的就是苏军会如此行事。沼泽地将会成为苏军步兵的噩梦,在烂泥之中行动不便的苏军步兵会成为活靶子。如果朱可夫过早投入坦克的话,那些烂泥地也会成为坦克的噩梦,从而最大限度抵消苏军的坦克优势。
而朱可夫此时其实也没有退路可言,他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有近百万之众,如今都挤在这条狭小的战线里,想要快速绕过施劳弗高地显然是不可能的,时间上就不准许。故此,朱可夫在1945年4月16日拂晓发动了第一轮进攻,本次进攻里他要求部队的大功率探照灯对准德军阵地进行照射,为己方步兵和进攻部队指引目标。然而朱可夫此举绝对是个昏招,它非但不能照出德军的位置,还把己方士兵一个一个照的头晕眼花,而且暴露了己方步兵的位置。这让进攻中的苏军步兵们沦为了德军的活靶子,顿时成片的士兵倒在了德军的火力之下。
眼见部队进攻受阻,朱可夫急忙下令关掉探照灯,可是探照灯关掉后没几分钟莫名其妙又亮了起来,这让部队的损失更是惨不忍睹。此时朱可夫近乎失去了理智,为了不让这次进攻变成惨败,朱可夫直接命令作为预备队的第1、第2近卫坦克军发起进攻。可是这两个近卫坦克军原本是作为预备队使用的,并不在这次的进攻序列里,自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规划道路。而苏军坦克开进战场后也发现自己被沼泽所包围,许多坦克车组直接把坦克开上了步兵的道路。这导致战场的混乱程度进一步加剧,挤在一起的坦克和步兵成了绝佳的标靶,被德军火力彻底笼罩,整个进攻部队都陷入了灭顶之灾中。
整个4月16日这一天 ,朱可夫的进攻没有任何效果,反而损失了近两百辆坦克和伤亡了七千多名士兵,而苏军也仅仅前进了六公里左右。如此惨痛的损失和微不足道的战果让朱可夫冷静了下来,可局面却没有什么好转的迹象。
毫无疑问的,朱可夫在战争末期品尝到了一次失败,这几乎让朱可夫颜面尽失。面对哥特哈德·莱因哈特这样的防守大师,朱可夫发现自己没有任何速胜的可能,他的部队也为他之前的命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可若要在短时间内突破施劳弗高地,朱可夫也只能发挥自己的兵力优势,不间歇的对德军阵地发起不计代价的猛攻,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突破施劳弗高地。尽管这必然让部队付出高昂的损失,但朱可夫也没有了任何办法,他唯有如此才能尽快突破施劳弗高地,所以即便这会让部队伤亡惨重,他也必须这样去做。